後來在一些小商人的幫助下參加了考試,周進這副模樣,博得了考官的同情,才時來運轉。
當他考中舉人時,以前譏諷挖苦他的那些人,又都來奉承他,把他吹捧成最有學問的人。
這一個故事講完,大禮堂內的氣氛頓時壓抑了很多。
沒有人鼓掌,大家都陷入了沉思當中。
高大全要的,也不是別人鼓掌。
他真正想要的,就是大家能夠深入的思考一下,科舉當然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但是在這個陽光背後,又有多少的陰影?
真的有必要,將自己的一輩子都寄託在虛無飄渺的科舉制度上嗎?
一個人不事生產幾十年,一心只讀聖賢書,他自己能忍受,家人呢?也跟著一起成仙嗎?
而像周進這樣中舉都六十多歲的人,從前又受多了別人的譏諷。這樣的人做官,真的是國家之福?百姓之福?
那些圍繞在周進身邊的人,在周進沒有中舉之前,各種明譏暗諷。
可是當週進中舉之後,又立刻轉變~態度阿諛奉承。
這樣的社會風氣,又是因何而起?
現如今的社會,難道不也是這樣嗎?
不然的話,他們為什麼會進入太學?
他們背後的家庭,又為什麼讓他們不惜一切代價金榜題名?
這些話,高大全並沒有直接說出來。
但是他知道,這些太學~生們肯定會想到的。
這就是文學的魅力,這就是名著的作用。
很多時候,你把道理直白的講述出來,說服不了別人。
反倒是你講一些小故事,舉一些小例子,更能夠打動別人的心。
到了這個時候,趙墨白那邊的課徹底上不下去了。
因為他整個教室內,還有不到一百人。
上座率已經降到百分之十以下了。
這絕對是對一個老師很大的侮辱,就算是太學講學最差的老師,一般上座率也會維持在百分之二十左右。
趙墨白今天,也算是創了一個很尷尬的記錄。
即便是以趙墨白的城府,也不敢再繼續下去了,因為他怕整個教室到最後真的走的一個人都不剩。
這並不是他在無的放矢,而是他看明白了趨勢。
人,都是有從眾心理的。
大家都開始走了,那留下的學~生們心裡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老師真的講的有什麼問題?大家都走了,我還繼續留在這裡,會不會被其他人當成異類?
這些想法一旦產生,就很難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