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何嘗不知道太學~生們的主張是正確的,但是很多事情,並不是看正確與否,只看當權者的態度。
官家的態度,就是得過且過。
當朝諸公的態度,也是能拖就拖。
久而久之,大宋的問題越來越多。
不然的話,高大全何德何能,讓這麼多人為他喊冤?
“包大人,朝廷上下現在有多少問題,你應該比我清楚。
如果從現在開始勵精圖治,可能還有一絲希望。可是繼續這樣醉生夢死,我真的擔心哪一天從夢中起來,金人的鐵騎就已經踏破汴梁。”高大全嚴肅道。
他不是在危言聳聽,他不止一次做過這樣的夢。
而且高大全有一種預感,這個夢很有可能成為現實。
靖康,這個年號,給高大全帶來了極為濃重的危機感。
可惜,沒有人會相信他說的話。
包拯很痛苦,他當上了右相,當然比高大全更清楚這個龐大的帝國現在已經是何等的千瘡百孔。
他想要修修補補,但是以官家為首的人卻都視若無睹,他們的人生信條是活在當下。
不得不說,這種生活方式很樂觀,但是卻對這個國家沒有一點好處。
“小高,你的心情我理解,但是你做不到的。官家不會答應你,滿朝文武也不會答應你,他們都沉浸在太平盛世的夢裡。誰敢戳破這個夢,他們就會和人拼命。”包拯低聲道。
高大全長嘆一聲,他又何嘗不知道這件事。
江南的人,秀氣有餘,魄力不足。
所以江南州的文人墨客冠絕九州,但是卻始終難以誕生傳世名將,亦或者是謀國之士。
九州最巔峰的舞臺,一直都沒有江南人參與,不是沒有原因的。
生在江南,是文人的大幸,卻是仁人志士的不幸。
“盡我所能而已,開封府現在由太子執掌,我在牢裡也不會受罪,不急著出去。
能夠讓世人哪怕多認清一點現實,都是好事。”高大全沉聲道。
他已經下定了決心。
就這樣從大牢裡出去,對他來說固然已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