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遊戲競技>賽點英文> 2120 位置轉換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2120 位置轉換 (3 / 3)

內角。

近身。

一樣是近身內角,一樣是近身壓反手,但這次卻不同。

時速,180公里。

同時,增加大量摩擦,將上旋拋物線完全拉起來,落在內側淺區的發球在反彈之後高速旋轉持續上揚。

擠壓擊球空間,這是目的之一。

抬高擊球點,這是目的之二。

在今年北美夏天硬地賽季,費德勒經常切入底線之內搶發球,“SABR”更是引起諸多爭議,但在美網賽場沒有能夠奏效,半決賽遺憾輸給高文,這也讓費德勒調整自己的戰術,沒有繼續堅持這一套。

進入室內硬地賽季,費德勒的接發球站位非常接近底線,但很少很少會持續上前搶點,幾乎杜絕。

於是,這才有了這一記發球。

高文篤定費德勒不會切入底線搶接發球,於是利用強烈上旋限制費德勒,大機率事件就是切削推擋。

因為這樣的擊球點不好發力,哪怕是費德勒的單手反拍也不容易控制,切削確實是更合適的方式。

偶爾,費德勒還會利用這樣的切削回發球搭配突然上網,往往也能夠取得奇效。

球場對面,果然——

費德勒切削了。

切削,這是預料之中的;但線路和落點,卻打破預期。

這一局裡,費德勒的專注和狀態確實非同凡響,大腦高速運轉,整個思路也完全開啟,稍稍放開身體後,單手反拍一切一檔。

然而線路,卻沒有選擇常規的中路推深,也沒有順著移動方向反斜線推向高文正手,而是利用拍面角度和手腕配合,虛晃一槍,騙過高文的預判,輕巧地完成卸力,切了一拍下旋,推向高文的反手。

斜線。

深區。

外撇。

這一拍反慣性反重力反趨勢的反手切削,對腰腹核心力量以及手腕細節控制提出難以置信的要求,從高文和德約科維奇比賽的賽點得到靈感,反其道而行地打破常規,成功破壞高文的第二拍進攻銜接。

網球,朝著高文反手位搖搖晃晃地飄了過去,宛若一抹雲彩。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