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沒有見識,不知道龍血竭,不代表懸壺堂的大夫們就不知道龍血竭。
龍血竭止血,的確是有奇效,這一點應該許多醫者都知道,《本草綱目》上對這一點也有明確記載。只是李時珍是明代人,如今的大靖朝沒有李時珍,自然也沒有《本草綱目》的存在。
江慧嘉不知道如今的大夫們對龍血竭是個什麼看法,龍血竭不是中土的藥材,主要產自雲南。而在大靖朝,雲南是獨立立國的,時稱南詔。江慧嘉不知道龍血竭在大靖朝的流傳度怎樣,所以才特意提了提龍血竭。
但最主要的,她還是想要引出縫合術。
實在是,照目前這個傷者的狀況來看,他那傷口若不能縫合,保命的機率那就太低了。
同時,江慧嘉提出縫合,也應該算不得冒失。
雖然有很大一部分普通民眾並不知曉縫合之術,但這並不代表中醫縫合就不存在。江慧嘉所說的縫合,絕不是開先河之言。
事實上,在古代中國,外科手術早有流傳。也並不像是後來許多現代人以為的那樣,外科手術是西醫的專利。
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扁鵲、三國時期的華佗等,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古代外科名醫。
中醫的博大精深,超出許多人的想象。只是經歷過數千年的傳承與遺失,到了後來,有太多古老的神技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才使得許多現代人誤以為中醫不如西醫。
當然,到了現代以後,中醫之所以凋敝,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中醫的學習太需要歲月的累積。一個驗方,要背誦容易,可要實際運用到病患身上,卻往往可能需要經過千萬種變化,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這門學問精細又宏大,同樣的傳承,由不同的人學習,得到的結果很可能千差萬別。
有人學成了庸醫,有人不好不壞,而真正能夠學有所成,甚至青出於藍的,卻是萬中無一!
江慧嘉的神情微微黯淡了下來,中醫的發展到了後來反而呈現後退趨勢,其實又何嘗不與中醫內部本身的流派之爭有關?就比如外科手術,華夏古代自有不少外科先驅,可同樣也有不少名醫將外科之術斥為異端邪道,不肯接受,反而打壓。
她說出了縫合之法,可惜竟無人應答,她也只能就此住口,不能再說更多。
張氏又拉扯她:“三弟妹,咱走罷!”
江慧嘉微微垂首,往後退開一步。
正要轉身走,大堂外忽然傳來一陣金石相擊般的渾厚笑聲:“不意市井之間竟還有人能返璞歸真,直指本質!可不正該如此?傷口破了就應當縫起來!可笑有些蠢物,人命難道不及規矩重要?”
江慧嘉驚訝地抬眼看過去,只見大門外忽地行來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