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行星的一天,由它的自轉速度決定,而一年,則是由它繞中央恆星一圈的時間來決定。
華胥文明中,人類居住的行星與藍星相仿,遠沒有巴比倫那樣大的體積和質量,因而華胥文明的一年,和巴比倫的一年不能劃等號。
經過換算的結果,華胥文明存在的時間,要有兩億多巴比倫年。
“如此悠久?!”
次宇宙中的李良,此時才驚覺所處文明的厚重歷史。
文明不會一直上升,會有崩潰、跌落和停滯,這大概是華胥文明表現力只在二三級文明之間的原因之一。
可是,能綿延至今,已經有難以想象的底蘊。
換做其它文明,怕是早已經湮滅在時間長河之中,連存在過的證明或許都留不下來。
兩億年,對普通的碳基智慧生命個體而言,是多麼遙遠、多麼漫長、多麼令人敬畏的鴻溝。
記錄華胥文明歷史的資料合成書才開了個頭,李良便已經被震撼到。
稍微平復了下心情,覺察到這些資訊必定浩瀚如海的李良,決定換一種方式去了解。
如此厚重的文明史,如果要事無鉅細地一點點閱讀,恐怕生命消耗完也未必能做到。
現在的人類,很少有對歷史感興趣的,因為它實在是太長了。
所以李良決定,只讀次級目錄。
“元年之前四十億年,最初的單細胞誕生。”
元年,是指文明誕生的第一年,在華胥剛剛誕生的時候,他結合諸多考古資料,將歷史上能確定的,明確表示文明出現的第一個事件,命名為元年。
“10004年,人類第一次步入太空。”
“10347年,人類登上母星的天然衛星。”
“23458年,第一艘橫跨星辰的載人飛船於母星近地軌道組裝完成。”
…
“245697年,亞光速無人飛行器實驗成功。”
“15649524年,蟲洞現象被解析,星軌建成,不同星域溝通滯後性消失。”
…
讀到這裡,李良皺起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