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造物集是哪個國家的牌子> 第九十五章  細小的支流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五章  細小的支流 (2 / 3)

“啊這...不好說。”

乍一被詢問這樣的問題,羅桓選擇搪塞過去。

原因有很多。

第一是期待不同。

致遠星的地位非比尋常,如果說,巴比倫算是一次嘗試,那麼致遠星就是基礎,是穩定獲取造物能量的最基本渠道。

穩定、可控,是最大的要求。

就算發展速度很慢,也沒關係,只要穩就行。

加上當初,羅桓本身就沒有多少能量以供取用,便對致遠星的穩定看得更重,不穩定的因素是很難被允許獨佔鰲頭的,所以他不僅展示了力量,還專門建立了維護信仰的組織,在儘量不妨礙科技發展的前提下,做到能夠透過自身意志,對文明整體作出需要的調整。

對他來說,信仰只是一種要花費心思去維護的手段,而非目的。

但巴比倫是更像是一種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嘗試,目的之一是提高單體力量上限,而非單純的造物能量。

巴比倫文明整體的穩定,在重要度上是靠後的。相較於穩定,羅桓更樂意看到競爭。

當初梅菲斯特將近半數的生靈轉變為亡靈,讓生靈以另一種形態存在,直接讓能從中得到的造物能量減半,羅桓也沒覺得有什麼大問題。

因為在力量上限和靈魂領域等方面的進步,遠超預期。

在巴比倫散播信仰,沒什麼大用,反而還會因為種種意外,花心思手段去維護所謂神明的形象。

得不償失。

第二是投入。

致遠星是科技文明,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樹立信仰的成本低,即使日後進入更高的文明層次,有先前的信仰打底,維護起來也容易許多。

可要是在巴比倫傳教,投入就要大得多。很多強大的生靈都曾自詡為神,展示過所謂神蹟,然後被戳穿。

羅桓要是不多次整點硬的,很難讓大多數人相信。

在加上巴比倫的種族很多,不像致遠星那樣能擰成一股。挑列倫那樣的先知,再裝神弄鬼地引導都要花很多功夫。

需要考慮的東西很多,投入和最終價值又不成正比,還可能影響競爭,不值當。

所以除了那些務必維穩、或者是信仰帶來的利益遠大於投入的世界,羅桓都不準備較為正式地傳播信仰。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