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映式後的記者採訪環節是必須的,劉清山很謙虛的讓出來中間位置,而是把元化、元湫、梁曉龍等老戲骨請到了周興池的身邊。
他則是遠遠的站在了隊伍的末尾,同時把話語權也交給了導演興爺。
百多名記者都很踴躍,甚至為了搶到一個更前面的位置產生彼此間的爭執。
最後還是那些坐在前兩排的嘉賓們,主動提出了互換位置,才算是儘快解決。
按照事先安排,那些嘉賓們,尤其是來自國外的大人物們,是要提前退場的,大光明影院外還有個巨大的餐廳,那裡為他們準備了豐盛的晚宴。
不料想,在沒有任何人提議的情況下,居然一個人也沒走,均是興致勃勃的留了下來,顯然是抱著對影片裡不理解的情節處,有個更深入的瞭解。
以行業裡的慣例,最開始的幾個問題是有事先安排的,之後的記者的隨機參訪才是敞開性供應。
第一位記者是國視的人,負責回答的主角當然是周興池了。
“相比那些特效製作,引起我執導熱情的首先是劉先生的劇本,裡面的設計情節十分精妙,臺詞沒有一句話是多餘的,沒有一個動作不是有深刻含義的,沒有一個畫面不是多方呼應的......”
或許連記者都沒有預料到,周興池的發言,從一開始就偏離了之前的內容設計,直接把劉清山拉了出來,各種稱頌毫不吝嗇,大有不誇到口乾舌燥絕不收兵的勢頭。
好在見多識廣的元化,很快就幫把話題拽了回來:“劉先生的優秀有目共睹,但說得太多就難免有些雷同,興仔,你應該多介紹一下自己的執導理念和心得!”
周興池這才發現自己有些走偏了,“對我來講,這部影片帶給自己的是跟之前的無厘頭風格的告別和救贖,因為它是我第一次拍出如此有深度的功夫電影!將東方武術的深層價值觀,以一種好萊塢電影的技術,表達了一個有別於好萊塢的核心,或者說,這部電影基本上做到了以喜劇的手法,自然地結合華國的道家、儒家、佛家思想,並加上市井階層的奇異智慧......”
前半部分的採訪,重在闡釋東方文化和華夏武術,也是在場一眾老外們最關心的話題。
周興池在應付記者們的同時,還要回答來自馬丁、伊桑·科恩等人的提問。
大量的語言描述,對於一個普通話不怎麼地道的香江人來說可是個巨大的難題。
於是,倍感頭疼的周興池,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來回的頻繁切換語言方式,有些時候因為過於匆忙,就把針對的目標人物搞混了,引起一陣陣的爆笑場面。
本來麼,你給一個老外大講粵語,又跟一個內地記者滿嘴的英文,驢唇不對馬嘴的回答方式,讓人不笑也難。
關鍵是滿頭大汗的周興池,居然在很長時間裡,都沒覺察到這麼低淺的錯誤,仍有唾沫橫飛的說個不亦樂乎。
這種意外的喜劇效果,是任何人也沒想到的,本來他就是以演喜劇片起家,提問者也樂得欣賞他的搞笑畫面,所以並沒有人好心提醒他。
就是他身邊的演員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均抱著同樣的心思,忍住了笑意,恍做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