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度日。
影片的最後,這位歌手依然沒有成名。
劉清山為扮演這個角色,墊高了鼻樑,眼瞳帶了隱形眼鏡變成了灰褐色。
蓄起了滿臉的鬍子,滿頭長髮也染了色,燙出了卷。
於是他的形象,變成了在真實社會中反抗與妥協著的落魄流浪歌手。
他身上沒有主角的莫測高深,只是把赤裸裸的現實體現到從頭到腳。
過往的人群對他熟視無睹,陌生和無視感就像當年早已麻木不仁的
現實。
他沒有地方能去,沒有地方能回,只能從一個朋友的沙發奔向另一個沙發。
即使是這樣,他還是因不能忍受別人對自己的批判,然後徹底把自己放逐。
最後在自己姐姐的諷刺奚落下,一貓一人決定去芝加哥再做最後的掙扎,而等待他的卻依然是一樣的結局。
這個人物是有原型的,他就是老美乃至整個世界音樂史上的搖滾、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的吉他老師戴維·範·洛克。
有了這個身份之後,彷彿他人生其他的一切都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niddot;戴維斯在告別民謠之前的一週。
並沒有太多的描述,有的只是淡淡的像記流水賬一樣把發生的一切緩緩地流淌出來。
而影片的最後戴維斯看著在自己熟悉的酒吧裡登場的鮑勃·迪倫,則一瞬間讓觀眾把虛擬和現實相結合。
&niddot;迪倫,則是透過雪域工作室的高科
技,是目前最先進的3DVR技術。
這還是電影史上頭一次運用虛擬人及其技術,儘管還遠沒到後世更完善的水平。
但在當時的2009年,已經是開天闢地般的高科技技術的開發和運用了。
所涉及的核心環節包括燈光、特效和預合成等專利權,還是雪域工作室的獨有技術。
&niddot;瑟金斯的益美智電影工作室,也只是技術開發參與者,而並非專利權擁有方。
&niddot;迪倫認可的,並且因此劉清山跟他成為了忘年好友。
&niddot;迪倫是民謠的變革者是毋庸置疑的,而在他之前,民謠大多也只是一種登不上大雅之堂的音樂形式。
而少數能被人接受的也只是少數的左派民謠,當然這裡面也包括對鮑勃·迪倫影響深重的皮特·西格。
虛擬人技術造就感官體驗升維,這麼嶄新的高科技核心技術,就是劉清山接下來勇闖好萊塢的最大底氣之一。
或者說,他把這種技術運用在最後的影片結尾處,其用意不僅意味深長,而且帶給人刻骨銘心的震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