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謝了,能得到你的劇本可不容易。而且涉及的是當下的熱點題材,一定會引起大眾強烈共鳴的。」
「那就抓緊拍吧,不然等這股熱潮過去了,將來的收視率也會大受影響。」
「女主還
是
海晴?她老家就是蘇州的,會說一些申城話!」
「嗯,看到劇本後再說吧,海晴我還是比較認可的!如果她能把那種海派味道演出來,以後還會有關於申城背景的現代劇!不過這個資訊先不要跟京都臺透露,申城衛視跟我提過好幾回了!」
「我明白裡面的事,放心吧。」
交代完這件事,他又把電話打給了張國利,《金婚》這部戲裡,他也打算幫衛青討個角色。
反正都是不起眼的小配角,給誰不是給。
張國利那邊同樣很痛快地答應了,又不是如同其他資本那樣似的強行往劇組裡塞人,他沒有理由拒絕。
那這兩個劇組的聯絡方式轉交給衛青,自然又引起老人的一番感激表達。
接下來的幾天,取景地都在南湖賓館以及周邊。
由於演員給力,首先的準備周全,幾十場戲都進行得相當順利。
一個多星期後,攝製組就來到了春城郊外的一個老舊小火車站。
這一天要拍一場重頭戲,劇情是周志剛一家第一次分別的戲。
因為政策要求,周家三個孩子中只能留下一個。
父親周志剛將去大西南工作,大哥周秉義將去西疆建設工地,剩下的周蓉跟周秉昆需要再走一人。
在臨走前,周志剛帶著家人拍了全家福,一人留一張,用他的話說,下次團聚不知道要到哪一年了?一句話就道出了前路漫漫的無奈感。
接下來就是車站告別的第一場重頭戲了
。
這一次是送周志剛跟周秉義兩人,按照周秉義的想法,是讓家人先去送父親周志剛,但是周志剛發車晚,最終先送的是周秉義。
周家三個孩子此時還小,所以並不是成年後的形象,而是由三位青少年演員扮演。
這場戲的難度在於車站上人滿為患,且都是六十年代末的裝扮。
還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營造出敲鑼打鼓的熱烈氣氛,因而整體的排程是重中之重。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