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星光璀璨的紅毯成為眾人和媒體注目的焦點。
不斷閃爍的閃光燈,影迷們著急迫切的等待,風情萬種的女星,構成電影節開幕式一道亮麗的風景。
劉清山不關心這些,只顧著低頭瀏覽電影入選名單了。
這一細心觀察,他很快就發現了問題。
因為名單裡的很多作品基本沒怎麼聽說過,再一研究,發現原來已經註定會成為最大贏家的《破冰》根本還沒上映。
這個發現就讓他恍然大悟了,劉家華、李良傑等人的缺席不是沒有原因的。
好傢伙,春城電影節還真敢呀。
給沒上映的電影頒獎,觀眾們還沒看到呢,它就成最佳電影了——這種事情太稀罕了。
而另一邊,長長的表演嘉賓名單,也算是讓他再一次開了眼界。
堂堂一個頒獎典禮,表演的明星佔了山頭,獲獎的演員和電影工作者們成了配角,讓人心裡有些不是滋味。
回顧一下歷屆春城電影節的情況,第一屆到第五屆都是國產主旋律電影獨佔鰲頭。
到了第六屆,主辦方求新求變,硬是給了已去世的梅豔芳一個影后。
第八屆則把郭富城捧成了影帝。
而今年,主辦方又改變了策略,頒獎照樣頒給並非大牌的內地實力演員。
又在表演嘉賓方面大下工夫,不惜喧賓奪主來博眼球,主辦方也真是想了不少辦法。
其實作為一個電影節,最重要的不是博得了多少眼球,而是要辦出自己的特色。
世界上有很多電影節,不是每個都像奧斯卡那樣聲勢浩大。
有的電影節注重票房影響力、有的注重口碑、有的純粹關注藝術含量、有的乾脆就是小眾電影人的party。
只要能夠堅持得久,辦個幾十年,自
然會有好口碑。
而作為春城電影節,既然一直以來都很關注主旋律和農村題材的電影。
不如就此把這種型別的電影作為電影節的一個特色,吸引這些題材中最好的電影。
與其花那麼大力氣搞聲勢,最後落得個喧賓奪主的後果
。
還不如少花些錢,多花些心思深挖特色,為特定型別的國產電影開拓生存空間,做出一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