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人們講述了一個他腦海中更加立體、更加豐滿的周秉昆,因為這個人物既是周家的「氣氛組」成員,也是全劇的「淚點擔當」。
區別於劉清山以往的角色,五十年的時間跨度,決定了周秉昆的複雜性和矛盾性。
以他的性格特徵為例,周秉昆的缺點其實也恰好是他的優點。
他很軸,話也很少,有時候慫慫的。
他還很熱心腸,這個當然是優點,但有時候可能會苦了自己。
但與此同時,原版劇中的周
秉昆之所以會得到如此多觀眾的喜愛,正是因為這份捨己為人的善良。
他會為別人考慮問題,他心中有一杆秤,為朋友、為家人、為
愛人,這是如今這個社會最難能可貴的東西。
劉清山跟金溪善一樣,對這個人物有著很透徹的理解。
這是部苦情劇,也正因為有他和其他演員們的爆發式演技,才能讓每一場哭戲都極具感染力。
而這個將文字語言轉換為鏡頭語言的過程,則極其考驗演員的表演功底。
光看劇本文字會覺得很普通,也沒有什麼感情戲,以為就這麼過去了。
但是等真的到那戲的時候,你會發現光念臺詞好像不行。
比如周秉昆第一次出獄,回來看到媽媽躺在床上,他就兩句話,「媽,我回來,這回我真的回來了。」
劇本很普通,但當你往人物情境裡一待,拿起薩老師的手,想起過往的種種,這兩句臺詞應該怎麼說?
劉清山在這場戲上面,就為自己喊「咔」了十好幾次。
正因為如此,每場戲拍下來,大家都會感覺非常累。
有時候大家甚至都會約定,「咱今天別哭了」,但是拍完後整個劇組又是哭作一團。
對於演員來說,想要感動觀眾,首先要感動自己。
在拍攝過程中,包括了劉清山在內的所有人,也確實無時無刻不被劇中人感動著。
劉清山印象最深的一場戲,是他和丁永戴老師的一場戲。
那場戲我完全沒想到丁老師起範兒起那麼大,各種痛哭流涕。
劉清山當時也在旁邊哭,不是出於劇本要求,是真的被領進去了。
拍完從監視器那兒走過,他發現
帳篷那站了兩排人,導演、攝影、美工,現場鴉雀無聲。
劉清山能感覺到大家都想說話,但都生生嚥下去了。
後來劉清山說了這麼一句,「我拍戲這麼多年,也確實第一次演到現場鴉雀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