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這次飆了高音,但完全沒有一星半點的炫技感,是忠於情感演繹後的有所昇華。
跟杭蓋樂隊伴唱的那段尤為感人肺腑,讓後面的情感格局氛圍馬上變得宏大,無論是歌詞還是編曲。..
而此時此刻再看觀眾們的表情,又是怎樣的一種陷入了癲狂的亢奮時刻,或許他們的頭顱之內腦電波已經是驚濤駭浪般的洶湧澎湃了吧。
這一首立意在追憶其父的音樂表達上毫無生澀之感,加上流暢的編曲,配上金溪善和樂隊的唱功和飽滿的情緒,是怎樣反覆聽也找不到什麼瑕疵的作品。
感覺這簡直就是神作啊,恐怕這種想法已經在電視訊號的每一個接收點都普遍存在的,因為入耳的風鈴聲伴著清澈的歌聲,讓人眼前都是畫面感。
長調的伴唱太棒了,帶給人一種在草原中奔跑身邊呼嘯而過的風聲的感覺。
由這些而呈現出來的中間過渡部分,讓人們的眼前均是一片萬馬奔騰的景象。
接下來就是尾聲了,各種伴唱和諧而不紊亂,金溪善的高音轟炸,也讓歌的情緒推向頂峰。
頗有些哲理味道的民風與流行參半的演繹方式如萬物歸一,在金溪善的一段獨白、風鈴和漸緩的風聲,歌曲終了,但滿座皆驚!
第一遍聽這首歌的時候,彷彿一下子被拉回了遠古草原,眼前彷彿看到最早的第一個有意識的人類,在寂靜的黑夜奔跑在曠野中呼喊。
這呼喊跨越百十萬年依然存在
。
歌曲前五句歌詞表明在追思某人,心情開始沉重,背景有男聲和聲,和聲是歌者的情感在醞釀階段聽到的環境聲音。
接著一段較長時間的停頓,和聲消失了,金溪善的獨唱卻一下子給人一種血脈噴張的感覺,所要表達的感情再沒有一絲的掩飾抑制。
隨後的男聲和音是在歌者撕心裂肺地喊過之後的回聲,不斷地重複再重複,把環境的靜和心裡情感的澎湃絕然的反襯。
這聲音低迴而溫柔,彷彿來自天堂,撫慰著歌者的心。
你可以理解為追思之人的回聲,更多人更願意把它理解為上天對人的撫慰,或者也可以理解為一個長者平靜的旁白。
在一首音樂作品裡能聽到人類對世界的疑問作為一種強烈的情感表達出來,這是人的情感與客觀冰冷世界的矛盾,情感越是強烈,矛盾越是突出。
在這裡讓整首歌開始昇華,「風」和「雲」的意象反覆出現,它指代一種無形的情緒,一種真實的回憶,歌者被包圍在其中。
也是一種傾訴的物件,因為這首歌有與天地對話的感覺。
同樣曠野的風,也可以是「時間」,它吹散了一切美麗,而「唱歌的人,不時掉眼淚」。
最後高潮處,金溪善雙手合住拿著麥,哼出的兩句帶有宗教意味的高音,她完美地完成了這件藝術品的最後一環。
於是這首歌以及舞臺歌手樂隊的默契配合,可能帶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已經很久沒有遇到如此真情的歌曲及舞臺表現了」。
而金溪善也會從今晚開始,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最深入人心的歌手之一。
同時把這首歌歸類於最感人的歌曲也毫無意外,勇於把快要消失的音樂文化傳下來,進行了改編,每句歌詞都是有意義的。
並且簡單而直接,不需要太複雜的言語就能深深地刺痛人們的心。..
特別是金溪善的感情更飽滿豐富,能直擊人的心底,這一點從現場觀眾有不少人泣不成聲,甚至哭得稀里嘩啦,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