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麼就是找一個技術高超的廚師,一邊教人做菜,一邊煞有介事地介紹食理、藥理、食材搭配、運刀火候等理論知識。
《舌尖上的華國》則刻意避免或摒棄了這一點,把美食融入到一個個人物生活和故事當中,介紹美食的同時將故事娓娓道來,令觀眾不覺入境。
所以這檔節目想要體現的東西,重要的不是美食,而是難以割捨的是情懷。
對於家園、故鄉、節日等貼近生活場景的感觸,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對於傳統所產生的細膩而含蓄的情懷,極易引發共鳴。
無論是結婚嫁娶、久別重逢還是一家團聚,中國人都慣於用食物來表達這些含蓄的情感。
這檔節目就完美地把美食與這些情懷揉雜在一起,讓人不覺觀美食而動真情,成功撥動了觀眾的小心絃。
在喪文化盛行的今天,不少人對生活多多少少有些悲觀情緒。
而在「舌尖」的故事當中,又不乏有這樣的主人公,他們來自平凡的市井,憑著自己一雙手來支撐生活。
這些正能量的故事,無疑又給不少觀眾打了點雞血。
綜上可見,《舌尖上的華國》已經不單單是一部美食紀錄片,而是透過美食的視窗來認識華國人,認識華國人的生活。
美食本身可能並不是重點,在這部片子中,美食只是人們情感的一種寄託。
於是希緊跟著孫文斌之後介紹:「如同你的那部《闖關東》,這個只有七集的美食節目也進入了高層領導的視線,並且還出
現了一樣的口口相傳的現象。這一次沒有人再藏著掖著發表意見了,而是眾口一詞地高度讚揚了這個節目的高品質。」
劉清山適時表現出難以置信的表情:「這樣一來我身上的壓力就更大了,什麼時候多出來的一個那些大人物稽核流程?那我今後做事不得嚴重縮手縮腳了?」
現場的人都在哈哈大笑,倒是金溪善悄悄伸手擰了一把他的肋下:「別瞎說,領導關注你還不是大好事,當成壓力就是你的不對了,而且很不尊重!」
張魯民擺擺手笑道:「溪善吶,沒那麼嚴重,我有幸得到過某位領導的接見,他們其實跟普通人一樣,不僅和善得很,而且很願意傾聽來自民間的聲音,可沒有你想象中的這麼複雜。」
孫文斌補了一句:「據說有領導相當喜歡你在紀錄片裡的配音解說,說什麼只有你的聲音才能讓觀眾產生飢餓感,並且有聽故事一樣的容易沉浸進去。」
有了這個氣氛明顯融洽很多的開場白,接下來的進入正題也就顯得自然了很多。
這一次還是孫文斌首先提起:「連帶著你的新劇《黎明之前》,也被領導關注到了,重點是他們不是一兩位主動問出來的,而是好多位領導都很關心你的下一步作品。」
劉清山很善於借勢而上:「這麼說,這部劇也進入了領導們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