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節目組還請了《我不是藥神》的部分主創,基本上除了劉清山,就是上午參加首映式的原班人馬。
此時的劉清山,實際上在下午的時候就趕往香江了,並且一下飛機就被當地的電視臺和媒體記者包圍了。
他們在京都都是有眼線的,很快就得知了影片不同尋常的影響力,而且他們還得到了內地官方還會公務包場的準確訊息。
後面這個資訊可了不得,至少說明了劉清山在內裡越來越具有行業號召力的事實。
況且那裡跟香江市場不同,最大的區別就是市場太大了,能跟他交好關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尤其從官方的態度上來看,以往他們公開支援一部主旋律的影片才符合本土特色,這一次卻能為了一部帶了濃郁的針砭時弊的辛辣作品這麼重視,足以說明影片的本身,對內地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效果。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這種預期落差,讓所有的人對片子有很多的想不到。
首先這個題材的問題,已經在說明內地官方的態度了,那就是越來越關注民生,一改之前的以唱高調為主。
這個不起眼的變化其實最關鍵,人很多人看出來其中的不尋常之處。
再者,影片認真講了一個「假藥販子」的故事,涉及到醫藥改革的問題,法理與人情的矛盾,從社會意義來講,說它是近些年最好的國產電影也不為過。
最讓人尊重的地方在於,它講述了在法理之外、人情以內的區域裡,一個小人物從唯利是圖到捨己為人的轉變。
更重要的是,因他的勇氣和自我犧牲,有很大的可能會間接推動後來的醫藥改革。
當然了,這樣一個「能改變現實」的題材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拍出來即是一種勇氣。
尤其是,明眼人都能看出,電影裡很多內容的處理,在不傷及人物與主線的基礎上,針對能過審所做的努力。
還有像官方立場的正面且人性化的處理,對訴訟過程一筆帶過。
總體來看,這些處理方式不讓人反感,同時又做到了傳達社會意義與自我安全的平衡。
試想,能拍出這樣一部很有可能具有跨時代意義影片的難得和勇氣,面對劉清山這麼一位極具話題性的人物,香江的宣傳口當然會蜂擁而上了。
要知道他們是搶在了內地的媒體前面,對他有了針對性的報道,這一點尤為關鍵。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劉清山在午飯之後選擇了直接趕來香
江,而不是跟隨劇組人員繼續參與宣傳,其中就得到了某人的指點。
因為這麼敏感的時刻,敏感的話題,如果能從香江這個獨立於內地體制之外的特區性質的媒體嘴裡講出來的東西,有些時候會比直接有內地官方的發聲更容易擴散開來。
什麼叫輿論的力量,群眾的海洋,這就是了。
處於中立性質的香江媒體發聲,內地相關部分發出來的意見反饋才會更重視輿論的力量。
並且既然是制度中的詬病亦或是漏洞,能被旁觀者發現而報道出來,遠比內地方面自糾自查要有實效得多。
更為關鍵的是,整個影片所反映出來的問題,並不是人為的導致,而是法制不健全的紕漏問題,並不會牽扯到任何個人或者部門的職責問題。
如此一來,為響應民生而出現的官方立場的正面且人性化的處理方式,制定以及得以儘快施行的舉措才能最好地持續下去。
有這些暗示的得到,劉清山自然會積極地配合媒體的採訪,不過並不是當天,而是放在了明天的首映禮上。
當然他在機場也接受了短暫的採訪,適當了提了幾句首映場的播放效果和市場反應,但並沒有深入地談及其他。
當晚,他並沒有閒著,一直在組織自己的隨行人員到處蒐集內地的市場反饋,因為從當天首映式之後,京都的十幾家影院,已經以點映的方式提前一天開始售票上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