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永亮演唱的是《我離開我自己》,這是一首去年年底發行,今年才剛火起來的新歌。
歌聲陽剛而細膩,有高度感染力與辨識度,富含感情,但今天過後他可能身上再被人按上一個「催淚歌王」的稱號了。
他很懂得發揮自己的聲音優勢,他尤其擅長在一個長音內,透過強弱對比及顫音程度變化來凸顯聲音品質。
強唱進入後突弱但聲音不斷,然後逐漸增加音量,同時全程可以匹配顫音,嗓音控制力超強。
這種細膩而圓潤的聲音放在演播室這個體量的空間中,聽著真是享受。
但他的弱點也同樣突出,音色需要展示空間,導致音樂上不太能駕馭過於激烈的風格,而且有時對律動的把握能力不太穩定。
不過這已經很是了不得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沙永亮並沒有經過專業的聲樂學習,是雜技演員退役後的再就業。
因而他的轉型發展之成功,算是難得的勵志典範了,那就是優秀的人不管做什麼都能同樣努力。
更難得的是,他的逐漸發展到略帶有藝術歌曲氣質的抒情流行風格,是自身條件與審美情趣的相互塑造,是一個物質決定意識的順理成章的過程。
同時嗎,今天似乎是歌手們集體開啟了催淚的模式,刀郎的隨後出場,居然也成功地演繹了一首依然令人飆淚的《記事本》。
刀郎的這次演唱裡充滿了憂鬱感,傷感的旋律,記得那個黃昏,我的心太亂,翻開了自己的記事本,看到了曾經的種種。
好的音樂是能讓人聯想到自己,產生共鳴,句句戳心的旋律和歌詞,即便是後臺的歌手們都悲情難抑,一個個的眼淚盈眶。
再加上刀郎特有的粗獷滄桑的嗓音,更讓這種悲傷的聲音裡承載了更多的心傷回憶。
沙啞而有力的嗓音辨識度極高,有一種獨特的男性魅力,用來演繹這樣的極度傷情的歌,必然是化作了更如訴如泣的悲傷情緒蔓延。
而且有著刀郎最擅長的草原民族音樂旋律的加持下,讓這首歌陡添無盡的空靈悲傷之感。
他的歌聲裡有等候的悽苦,流著淚的掙扎,被冷落後的悽苦哀愁,尋求解脫時的痛楚傷絕,一字一句裡都充斥著苦情跟難捨。
這是一首唱哭了不知多少人的感同身受,以至於刀郎的歌聲結束之後,仍舊有很多人沉浸在抽噎裡。
這種場面比金溪善帶來的那種小悲傷更痛徹,繼而導致走上臺主持的胡銓的嗓音都半帶哽咽:「好吧,我承認刀哥的每一個zhi都讓我想起了最難忘的傷心往事,所以我恨你!」
他的故意口誤,不出所料地起到了很好的調劑作用,觀眾席裡傳出了很多的笑聲。
按照賽制規矩,刀郎還是不能有過多講話機會的,只是充滿同情地拍了拍胡銓的肩頭離開了舞臺,更是引來笑聲一片。
劉清山在後臺大贊:「都說刀哥這個人生性沉默寡言,但我跟他已經有過兩次合作了,這傢伙其實一點也不矜持,骨子裡是很有點兒壞心思的。你們看,他臨走時的一拍有多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