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問題就來了,不少人好像猛然間發現,縱貫線這到底是在「拯救」歌壇,還是純屬在撈金?
因為針對於當時的情況,縱貫線無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背後的滾石公司,也是嚐到了甜頭,但對於縱貫線的隊員們,卻是很為苦惱。
曾在《康熙來了》的舞臺上,周華建直言不諱地表示:累到後悔,一年太長了。
的確,自從成立以來,接的商演太多太多了,他們不是在商演的舞臺上,就是在去商演的路上。
可以說,沒有任何的休息時間,而且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交通上面。
不單單如此,4個人在歌曲創作上,都是各執己見。
表面上是互相的奉承著對方,但在私下卻是爭執不斷,要知道不論他們哪一個,都是樂壇的大佬級別人物。
要創作歌曲時,幾乎誰都不服,感覺自己的都是對的。
所以,在這種種原因下,他們也僅僅只輝煌了一年,便宣告解散了。
這樣的結局,也著實出乎人意料。
要知道當初成
立縱貫線的時候,可謂是千呼萬喚,紅極一時的傳奇樂隊,最終還是以尷尬收場。
這一版劉清山就首先改變了那個一年的國際巡演計劃,而是改成了不定期的零散演出。
這樣一來看似熱度被分散了很多,實際上卻把整個熱度期全面延長了,進而既避免了成員們的過度勞累,也可以根據多出來的一個人來隨時調整一成不變的固定陣容。
還有一點更為重要,那就是他們五個人聯合註冊了一家臨時性的演出公司,把巡演的性質迴歸到音樂的本身,而不再是出於商業性的單純趨利目的。
當然其中的商業化還是不能忽略的,畢竟每一個人自身都具備龐大的商業價值,不加以利用的純公益演出也不現實。
可是由於是他們自己臨時組建的演出公司,也就避免了必須跟別人分享紅利的可能性,因而非暴利的資金回流方式,就能讓市場和民眾更願意接受。
至於成功演出後的各種通告邀請的接踵而至,就屬於個人意願問題了。
比如對於劉清山來講唱歌只是他的副業,不太可能經常性的參加團隊演出。
這樣一來,預留出來的那個機動名額的又是就體現出來了,不會因為某一個人的缺席而導致其他人經濟利益受到損失。
跟其密切相關的還有幾位歌手的過度勞累問題,也會由於這個機動名額得到大大地緩解。
關於新歌的創作問題,劉清山自然也考慮過了。
為了避免創作過程當中的各人音樂理唸的不同而可能產生的摩擦,他著重提出了不會以團隊的名義在舞臺上表演,而是迴歸以歌手本人的冠名方式。
這樣略作改動,既避免了團隊之間的不同見解最小化,也能幫助每個人以後單獨發展的個人作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