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劇本臺詞,在遞交上去審批之前,頗受紅星廠的那些老編劇認同。
因為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就是在那個年代走過來的,即使沒有經歷的家裡的長輩也有過類似經歷。
比如劇裡講著一口的東北方言的齊志武,和誰都能「白話」一會兒,不管是和戰友們吵嘴架,還是暴脾氣急起來,都為緊張的戰鬥年代融入了喜劇元素在其中。
其實這樣的形象是真實存在的,所以那些老編劇們才會如此認可。
軍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吃喝拉撒,這樣的人物性格在部隊裡是一種普遍現象。
尤其是在劇本里出現多次的疙瘩湯,是北方人特別是東北人最熟悉的日常食物,也確確實實是那種艱苦年代最不可或缺的解決軍人溫飽的方式。
曾經有一位紅星廠的老編輯就跟劉清山說過這樣一句話:「就憑這一碗疙瘩湯的劇情,我就會無條件地透過你這個劇本,因為這個細節太真實了!」
正由於這一點,來到劇組後,劉清山特意找了東北籍的大廚給劇組做飯,要求每天至少保證一頓有疙瘩湯。
這種連湯帶水的麵食,劇組裡的南方人一開始接觸的時候還吃不太習慣,但在來到夜裡寒冷的玉龍雪山之下後,他們都逐漸喜歡上了這道湯食。
劉清山有這樣的想法當然不是為了省錢,而是借用這樣的方式,來讓更多人體會到劇中年代背景的氣息。
包括他自己,一樣需要這種鮮活的體驗,內心有了這份情結,對後來齊大白話想喝趙老蔫的疙瘩湯,卻得知趙老蔫的死訊痛哭時,才會有最真實的感受。
這段戲也是整部劇裡的經典場面之一,也是那個特殊年代軍人們最經常體驗又是最不想體驗的畫面。
牽一髮而動全身,透過這麼一個小小的方式,就能讓更多演員真正體會到當年戰友情的刻骨記憶。
進而讓更多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部劇的拍攝當中,由此就能看出劉清山對這部劇是怎樣的一種重視程度。
而且為了便於第二天的化妝,劇組裡的人都會一直穿著角色的服裝吃飯睡覺,在半封閉的劇組環境裡,能很容易地培養起劇情裡所需要的深厚戰友情結。
不過一開始的拍攝並不順利,演員們也包括劉清山本人動不動就笑場,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好在隨著時間的延長,慢慢的人們都在逐漸習慣劇組裡的生活環境,這樣的情況才開始轉向更專業。
劉清山從一開始就沒控制這樣的現象發生,而是採取了任其自然的溫和狀態。
但從大家都開始進入狀態之後,他的嚴厲一面就陸續展現出來。
他甚至對一個小細節沒達到自己的要求就會大發雷霆,這讓頭一回參與他的拍攝專案的海晴多多少少有點不太適應。
絕大部分人早就習慣了劉清山這種場上暴君場下朋友的執導狀態,因為這些人大都是跟著劉清山一路發展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