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得事情有了轉機,劉清山才重新迸發出了熱情,幫助是情分,不幫是本分,情分有了,他並不介意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無償提供一些宣傳機會。
今晚上就是如此,他知道因為自己剛才的一句話,國樂盛典的參與者們應該從此擁有了廣闊的商演市場。
但在這次盛會上,劉清山的合作方並非國家交響樂團,而是國家廣播民族樂團和華國愛樂樂團。
尤其是後者,這支目前隸屬於國視的管弦樂團,經營思維就遠比國家交響樂團要靈活得多。
人家同樣是國家級的交響樂團,成立七年時間裡完成了多種藝術形式在內的好幾百場音樂會,演奏了近兩千部作品,觀眾累計六七十萬人,國內、國外巡演行程約計六十萬公里。
所以劉清山更願意為這樣的樂團提供幫助,而且除了這次演出他提供給國家廣播民族樂團的二胡協奏曲《不屈的蘇武》之外,還給愛樂樂團一首小提琴協奏曲。
這首名叫《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小提琴曲,一經交付就引起了整個樂團的轟動,但迄今為止這個訊息還處於嚴格保密當中,即使在愛樂樂團內部,也不是人人都瞭解。
而且它也會在這一次國樂盛典上出現,只是它的演出性質是被當成秘密武器來使用的,就是要透過這首將來勢必要成為世界名曲的協奏曲,來給到場的國外樂隊一次深刻的打擊。
由於刻板偏見
,華國的大型樂隊,一直被海外著名交響樂團體所怠慢,哪怕他們之前的很多著名樂手被華國挖來了很多,但仍被認為是整體水平不足,缺乏自己的原創名曲。
這一次劉清山一下子拿出了三首作品,這三首作品的風格更是橫跨了華國民樂、西洋樂和二者相互融入的不同呈現形式。
尤其是綜合採用了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的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更是直接被當作了核武來使用,其目的就是徹底扭轉海外對我們的偏見和傲慢。
實際上這首《梁祝》屬於改編的性質,早在五十年前,就有了基於越劇曲調創作出來的小提琴協奏曲。
越劇《梁祝》的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劉清山則是以此為藍本,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織運思佈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重新以小提琴協奏曲的形式呈現出來。
這種採用交響樂與民間戲曲相結合的音樂表現形式,在業內仍屬於原創的一種,因為其中新增了很多其他的樂器,比如雙簧管、大鑼、大提琴、長笛和豎琴等等。
而且他是從兩位原創者的後人手裡購買了改編版權的,這一版的《梁祝》才真正具有了成為IE世界名曲的潛質和品質,也更突出了它的民族化特色。
此時的劉清山打完廣告之後,是龐克兄弟演奏的一段電音組曲。
但相關內容換成了皮蛋超人的超
人鼓系列,這些音樂原本屬於legend樂隊的版權,但他們不能以皮蛋超人形象出現,就只能讓龐克兄弟臨時替代了。
這些曲子都是夜店最流行的蹦迪神曲,尤其以新穎的超人鼓電子節奏最受歡迎。
劉清山只是在第一首裡吼了幾嗓子,這類純粹的舞曲並不需要歌詞,跟著強力的節奏隨便吼幾聲,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