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院子,其實就是用一些枯樹枝圍出來的籬笆牆,而且面積相當小,因為多餘的空間都被建成了土胚房。
這裡原來是城中村的一個老院子,選擇這裡租住的原因自然是便宜。
而且剛接手的時候,連最基本的水源都沒有,後來還是政府出面,專門為他們引來了一條水管。
這裡的伙食也全部依靠救助,早在國視來到之前,其實政府已經幫他們解決了一日三餐的問題,但由於救助金有限,勉強能維持溫飽。
好在隨後的幾年有些孩子長大了,上了附近的拉魯小學,學校裡會管那十幾個孩子的兩餐飯,倒是讓這裡的孩子能騰出一部分錢來買些新鮮蔬菜了。
尼瑪院長的話不多,大多時候只是默默地尾隨著,院裡的情況基本都是邊巴老師給劉清山介紹的。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尼瑪用不太流利漢語說的這麼一句:“孩子的一生都在我手上,可是,可是我不夠能力,謝謝你們幫助我們,謝謝......”
許久之後,劉清山還記得當時他說這些話的時候,聲音是顫抖的,兩隻手更是一直在侷促地搓著,狀態看上去像極了地主家的長工那樣的畏怯狀。
不過很快這種略顯尷尬的場面就消失了,因為孩子們都在笑,他們看到了
劉清山帶過來的成堆的食物和日用品,以及學習用品。
這個時候,其他兩隊外出採購的人也趕了過來,從車上開始卸下那些衣服的時候,尼瑪忽然間出人意料地嚎啕大哭起來。
經過了很多的勸說之後,他才抽噎著說出了情緒失控的理由。
原來這些都是他幾年前答應了孩子們的,不是說給他們買這麼多的好衣服,而是每個人能穿上不是別人捐助過來的舊衣服就很滿足了。
人心都是肉長的,在他失控痛哭的時候,很多在場的人都在潸然淚下,小泰勒更是抱著金溪善的胳膊,鑽進懷裡哭腫了兩眼。
這個時候,有人在劉清山的身後扯了扯他的衣服。
劉清山回頭望去,卻是一位漢民模樣的政府工作人員。
隨他來到了院子外,角落處早有另兩位藏人幹部在等候著。
經過了介紹,他才瞭解,後兩人都是城關區政府的人,一位是區長索朗,一位是民政局局長頓珠。
那名漢人叫做王石輝,是當地民族辦的主任,屬於自治區派駐的下派幹部,專管民族事務的。
首先是區長索朗表明了態度:“劉先生,您也知道我們這裡的情況,其實像是這裡的狀況在我們這裡很普遍,本來其它類似的情況上面都有撥款,但也只針對那些拿到民政部註冊證的正規孤兒院,為了改善這裡的條件,我們是動用了區政府的日常開支的!”
劉清山連忙表示了理解:“這
些情況我多少了解一些,實際上你們已經盡了力,這筆額外的支出短時間是看不出有多少來,但幾年下來也是個恐怖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