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如同“命題作文”的歌,竟然能夠寫到這個水平,唱成這個水平,這就是他在音樂創作水平傳聞裡的本事吧?
此時再回頭去聽前面的主歌部分,整段主歌就完全變成了另外一種感受。
歌詞也變得極其優美起來,尤其是那一句“多鮮活的生命,又枯萎的痕跡”,再搭配劉清山非常平靜的中音部唱法,平靜之中似乎又有著無盡的暗潮洶湧,花開花落,生命的渺小與偉
大,便在這一句當中道盡了。
他的氣聲唱法真的可以說是王牌一樣的存在,搭配他的平衡混唱法,溫柔又帶著一點懷緬的味道,令整個前奏加主歌把平靜、柔和演繹得淋漓盡致。
全部歌詞選擇的意象也非常準確,第一段主歌選擇的都是那種具有流動性的意象,比如大海、季風、四季,準確且抒情。
而整段副歌作為過渡段,把主歌跟副歌的連結做得非常好。
首先是從低音do跳升到高音do,然後再下行回到低音re,再跳升,最後一句下行再回歸到xi。
收到xi也就是g4這個音,能讓預副歌的結尾對副歌段的趨向性大大增強,從旋律性上簡直是無可挑剔的一段預副歌,聽者只聽旋律便能感受到它的美。
但混音並沒有選擇疊加大量和聲進行增強,而是透過加入delay效果,來形成一個遙遠的回聲,加上延遲加入的和聲,整段副歌的人聲效果就顯得更為豐富。
聽過整首歌,黃永坤居然有了點熱淚盈眶的表情跟腔調。
“劉先生,不得不說整首歌非常精品,可以說是我近兩年來聽到的戲腔跟主要旋律段銜接得最好的歌之一,也是非古風風格歌曲插入戲腔之後融合得最好的一首歌。”
“這首歌與其是說過去輝煌的紫禁城,不如說的是經過了六百年滄桑的如今的紫禁城,感覺好像短短一首歌,便唱盡了六百年時光。”
“這可能是我聽過最溫柔最平和地寫近代史的歌詞,又是短短四句便道盡了百年的風雨飄搖。而紫禁城‘你’這個主體,也第一次以對話者的形式出現在了歌詞當中。”
“就像是撫過戰亂留在它身上的傷疤,整段預副歌唱法力度也更為輕柔,帶著一點點悲傷,一點點安慰,一點點傾訴,那種療愈的感覺真的是無數焦慮的人的福音。”
“紫禁城在我們的印象當中,應該是厚重的、雄偉的、堅固的,但副歌卻用了四個最來形容,‘最渺小最微弱最柔軟最無畏的你’,這個形容的對比,讓紫禁城整個活起來了。”
“我們經常說,歷史、文物、文化是無聲的,但是當努力地去了解去深入的時候,就能夠非常清晰地聽到、看到它們的回應,用它們的外觀、它們的痕跡,努力地向我們訴說著一樁樁、一件件塵封在歷史長河當中的故事。”
“當你聽懂了之後,你會感動於它們無聲的堅持,那就是‘總有一線生機’,它們可能經歷無數風雨,變成了廢墟、碎片,但最終等到了無數努力把它們重新復原的人,讓它們重新煥發生機。”
“這種代際傳承,這種無聲的厚重流淌感,我相信每個聽懂的人都會忍不住熱淚盈眶。劉先生,你又有了一首經典鉅作,而且跟主題解讀準確,我聽了這歌有點想哭,感嘆歷史歲月,故人更替,感到了人的渺小,又感到了力量。”
這個人幾乎氣都不喘一口的長篇大論,並沒有讓劉清山感到意外,但令他驚訝的是這個人話裡的很多專業性解讀。
“黃主任還懂音樂?”於是他忍不住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