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有它所獨有的氣質,跟歷史人物結合起來,應該會體現出雄渾不屈的氣勢與振奮來吧?”
“咦,浩民哥,我還不知道你也懂音樂?”
“乾的就是這行,不臨時抱佛腳怎麼能稱職,但也只是皮毛!”
“問題是這個曲目太大,共有三個樂章,總耗時要在23分鐘左右!”
“這的確是個問題,有可能在正式演出的時候,只會演奏其中的一兩章,這件事以後再定吧,總得看到實際的演奏效果!”
“浩民哥,你不用替我遮掩,我知道作為民樂和交響樂的初丁,作品還需要專家團的稽核透過。連我自己都沒信心呢,被這一次的演出淘汰掉也有心理準備的,你儘管放心,我有心理準備!”
“哈哈,難得從你嘴裡聽到這麼謙虛的措辭,我本以為給你打電話要討價還價呢!”
“咱有啥說啥,這一次的音樂會是國家的臉面,能夠參與進來的也都是音樂家、藝術家和各級頂尖樂手,我就是個業餘搞流行樂的,頂多了算個音樂兼職,心裡沒底還不正常!”
“有你這番話我就完全放心了,之前心裡還尋思著怎麼來帶出評審團的話題來呢!”
“你們那邊找好二胡演奏家和配合樂團,我這邊馬上就趕過去,再急的事也得推了!”
這首曲子本該是早已故去的華國著名作曲家、指揮家彭修文大師的作品,不知何故卻出現在了小星的資料庫裡。
劉清山曾經在網上搜尋過,這首80年就應該出現的世界名曲,居然真的不存在。
說實話,他對這方面的認知並不高明,若按照他的有限認知,他倒是情願選擇那首更知名的梁祝。
怎奈那首名曲早已經世人皆知,不然以他這麼點兒對民樂的瞭解,怎麼會知道這首曲子。
兩者很難說孰高孰低,但後者的歷史故事更廣為人知還是不容置疑的。
心裡正想著,付浩民那邊已經再一次開口:“樂手我找到了,國家民族管絃樂學會理事劉長祿,也是國音的現職教授,著名的民樂教育家。指揮方面主辦方推薦的是彭家章,他雖是青年指揮家,卻是國家廣播民族樂團的首席指揮!”
他提出來的兩個人,劉清山一個不認識,但該有的態度還是需要表現出來:“具體用誰不用跟我說,再說了人家那一行裡的事我也不懂啊!”
“懂不懂是你的事,說不說是我的事,這叫首先的尊重,對一名民樂創作者的尊重!”
“好吧,甭管是誰,我這邊都會無條件接受,並且積極配合!”
“山子,我還聽說你小子拒絕了演出報酬?”
“嗯,這件事完全是我的個人行為,跟整個行業無關!因為有文化對外交流大使的頭銜,所以為推廣弘揚民樂對我來說是本職工作,跟我的藝人身份並沒有直接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