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樁的時候,鍛鍊你的手法連線速度,一套拳法爛熟了,打出精氣神了,那才是好拳法!
很多拳術高手,一動手就控制不住力道和手法,一旦興起了,接連幾拳打中了要害,人也被打死了。
與真人切磋,就是練黏手,這個可不是一兩句話在能說明白的了,先是單手的基本手法配合,之後雙手異動練習,還有腳下的活步配運用等等。
眼望得劉清山一套拳下來,使用得中規中矩,葉諄一時興起,起身走過來,配合著劉清山做黏手練習。
劉清山早就散去了一身的力勁,只擺出空架子與之見招拆招,所以沒出幾個回合就落了下風。
他學到的詠春拳,只是根據影片上的有樣學樣,其中的精髓部分不可能學到。
僅僅是一個巧勁兒的使用上,他距離人家葉諄就差了不知多少。
詠春是攻防合一、連消帶打,同時也很簡單,截拳道吸取了詠春中著重技擊的精神。
後來李小龍在全世界
聲名顯赫的截拳道,就是脫胎於詠春,基本的手法源於詠於此。
所以,李小龍的造詣是一種綜合格鬥技術的思想,他的截拳道主張吸取了各國各門派的優點,所以「截拳道」三個字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種思想,而不是指具體的手法。
但他對於詠春的貢獻非常巨大,武術界才會有「詠春拳顯於梁贊,勝於葉問,聞於李小龍」的說法。
很多外國人是透過他的功夫電影、透過他的截拳道才知道詠春,才知道他的師傅是葉問。
顯然劉清山此時面對的就是最正宗的詠春拳,單就這一門拳法技巧而言,他的初期聯絡當然抵不過深浸此道六、七十年的葉諄了。
當然了,他若是僅在出手力道里顯露出十分之一的後天實力勁力,就能把年逾八十的葉老爺子擊倒,這就是一力降十會的道理,實力永遠是技巧的碾壓。
傳統武術裡還有「力不打拳,拳不打功」的說法,意思是力量雖強,卻不如習練過拳技的人靈活敏捷;而精於拳技的人,又比不上功力精深的高手。
譬如挑夫苦力,負重力量很大,這是拳師不如的。
但是他們要是與拳師鬥起來,就必然是暈頭轉向,手足無措,空有幾百斤的蠻力無用武之地。
拳技嫻熟的拳師身手敏捷,身法靈活,對付一般笨拙的人,實在是輕而易舉。
可是如果遇上內外功達到一定境界的高手,他們的攻擊就像螞蟻去搖動大樹一樣,一觸其鋒立刻潰敗而無還手之力。
我們看山中猿猴狡兔,雖善於騰躍縱馳,一見虎豹之威懾則無不束手就擒,這就是一個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