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期製作時,只需要把這些零碎的畫面根據各個角色粘連在一起,看起來還是有渾然一體的效果的。
這就是跟原版相比,劉清山這一版本獨有的優勢,他腦海裡的完整畫面,能儘可能保證保證幾乎每一鏡頭的一次性拍攝完成,這樣一來也就省去了大筆的重複投入。
而且原版電影裡,關於戰爭場面的描寫部分模仿的痕跡比較重,比如之前那場攻堅戰,戰士之間配合著做出的西方式的戰術手勢,就明視訊記憶體在著模仿痕跡,也跟歷史不相符合。
那時候的軍人大都是些泥腿子出身,作戰經驗再是豐富,也絕不可能學到西方戰術裡的那些東西。
況且這時的軍人構成比較雜,許多剛被俘虜的國民軍,在陣前動員教育後就會馬上投入戰鬥,這就是這部電影裡很著名的那句臺詞來處,“打爛了整編,打勝了也整編”。
試想如此身份複雜的人員結構,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有使用戰術手勢的可能?彼此間從前就不屬於一個序列好吧!
除了這些,這部影片也直接拋棄了,之前內地戰爭電影上的英雄????????????????們臨終前都是滿臉的大無畏,滿身窟窿眼還要鄭重地交最後一筆黨.費,追悼會開得既隆重又壯烈,還有那麼多的人舉著拳頭要為你報仇的拍攝方式。
戰爭是殘酷的,打仗死人會死得那麼難看,死得那麼難受,滿地的殘肢斷腿,人會被炸得血肉橫飛。
子彈打進人體,也不再是用紅墨水染染的那麼簡單醒目,而是斷肢斷腸滿天飛的場景。
真實的戰爭之殘酷,就是無所不在的血腥味,斷腿、腸子四飛亂濺,觀眾們看到的效果也只會有想吐的感覺!
當然這種場面對於這部電影來說,也是從模仿開始的,但只要不再出現敵軍坦克進攻時,站在炮塔後面使用機槍掃射的這個場景,就不會再有人會想起,是不是跟《兄弟連》中巴斯托尼之役美軍坦克出現的場景似曾相識了。
因為這些情節設定,同樣與當時的國情不符。
把這些並沒有多少實際必要的情節做了改動,才算是華國終於有象模象樣的戰爭片了,同時這也是那個老年軍人觀摩團按捺不住心中迫切期待,跑來這裡圍觀的原因。
他們就是那種真正經歷過生死的戰士,每個人的腦海裡不允許自己的相關記憶跟歷史出現偏差,那些小兒科一樣的內地英雄片也早已看膩了的人,可不止普通觀眾。
透過對講機,劉清山跟金萬昶再一次確認了事先的準備工作是否就緒,以及道具擺放的是否到位。
這支寒國特效團隊,還同時肩負著很大一部分的道具提供,其中包括百餘個用作戰爭死屍的假人和一些假的槍支彈藥模具,就是他們在寒國製作完成後空運過來的。
幾分鐘之後,隨著劉清山的一聲令下,極具真實轟炸感和力量強勁的爆破震撼效果,就在戰壕各處接連炸響。
炸點很多,小的坑有三十多個,大的坑有八個,雖然飛濺出來的碎片等物都是炸出時不傷人的那種材料,但同時被爆裂掀起的氣浪和泥土可是真實的,直接打在身上一樣會受傷。
儘管是這樣,劉家班的那些武行替身也是毫不猶豫的按照劇本的指示,騰空做出各種被炸飛的動作。
隨同他們一起飛起來的還有現場那些屍體塑型,以前這類東西都是海綿做的,現在都是塑膠,和真人幾乎一模一樣,甚至連眼睫毛、手指都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