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到小嶽這裡才算是把互動真正開啟了,他的相聲表演裡有大量的跟臺下觀眾互懟。
如「你上來啊」、「你下來啊」、「你上來啊!」;「退票?你退去啊,售票口早就下班了」之類的,還極愛拿現場觀眾抓哏。
看老郭、高峰、以及德雲社其他演員早期的相聲,類似的情況很少。
一段相聲節目就是一個完整的表演作品,最忌諱表演時頻繁地跳入跳出,打亂節奏的。
這也是為啥評書、單口相聲不好乾,藝人少的緣故:得說一會兒戲內的情節,再跳出來從外邊視角點評一兩句。
沒有高超的「說話功底」,會很容易讓人厭煩。
從這點來說,小嶽也算是開創了一個流派:臺上臺下高頻度的互動,在表演節目的時候頻繁地跳入跳出。並且因為與觀眾互動性的加強,獲得了特別好的觀眾緣。
當然了,這種表演風格也有壞處,就是對捧哏的水平要求會更高,水平稍微次點兒
的,都得當場死臺上。
這也是為啥老郭安排孫胖子給他捧哏的緣故,一般人真鎮不住場子。
有了孫胖子,不論小嶽再怎麼放飛自我,臺上臺下再怎麼亂,孫胖子都能給扥回來。
現場處理經驗是大多數相聲演員不足的,明明是個搭茬刨活現場,卻被處理成演員觀眾互飆曲藝現場,本來應該罵街的場面,卻變得輕鬆愉快。
這兩人就有不少類似現場,對於這種事故的處理,不尷尬,不出戲,又能取得很好的現場效果,哪怕你置身在熒屏外,都能感同身受。
觀眾不是傻子,花那麼高的價錢,經常看相聲,如果不好笑不吸引人,那是市場不會買賬的。
而且老郭的定位很清晰,相聲首先是要逗樂觀眾的,施教不是相聲的第一任務,而是其次的,包括柳活兒什麼的技巧,也是為第一任務服務的。
因而兩個人的首演,馬上就讓現場氣氛活躍了起來,這就為接下來相對晦澀難懂的其他曲藝演唱的戲份,打下了良好的觀眾基礎和現場氛圍。
果然隨後出現的幾位老民間藝人的演唱,就沒給人太多的沉悶感和陌生感,畢竟老年間的唱戲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有更多熟悉和了解的機會跟觀眾基礎。
今天在坐的卻是以年輕人為主,當然這個問題是很現實的不可避免,畢竟你讓那些七老八十的老年人在公園、廣場看一場免費演出會很容易,可讓他們自己掏錢來看演出就有些強人所難了。
好在今天台底下的觀眾,還有一大部分是內部或懂行人來到了現場,也就在無形當中大大抵消了年輕觀眾們的追星心理的捧場行為。
更由於節目的排序很有智慧,幾段老戲唱段之後,馬上就安排了金文聲先生的單口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