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便是這樣,他的一出場就有這樣的轟動效果,由此可知他的影響力的綜合體現,已經在隱隱成為了一種現象。
什麼是現象?
在文化藝術界是指某種創作和研究而引起的社會效應,劉清山都成為了社會效應了,才會有如此廣泛的民間認識度。
你可以去質疑,卻無法去否定,因為他的名字已經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沒有人可以去遮蔽他。
從電影中的葉問,可以看出面對各種的挑戰,他所表現出的鎮靜、從容讓人欽佩。
對於慘敗的對手,也並非當眾的羞辱有,如此的誠信、如此的尊重他人,讓觀眾們開始對這個普通的詠春拳的學習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後來他們一家淪落至一頓飯也成了問題,即便是如此淪落了他也並沒有屈服。
為了家人,他開始了他的打工生涯,辛苦而且卑微。
可是比武的開始讓他感到厭惡,可能並不能說是厭惡,也許只能說是不喜歡。
可當得知自己的同伴——武痴林被小鬼子所殺害時所表現的憤怒讓觀眾們徹底陷入了瘋狂的狀態當中。
他一個單挑十個,還是打敗了十個黑帶選手,那一場面看過的人都知道,從此影視界又有一段經典會被史冊留注了。
可三浦的「欣賞」卻讓葉問「在劫難逃」,他的行蹤一次次暴露,他的工作一次次丟失,一次次的一次次,讓這個渴望和平的人似乎都難以容忍。
在最後的壓迫下,終於要與三浦比武。
在小島國武士的威脅下,讓這場「公平」的在戰爭無情地被加上了引號。
這場似乎只能是輸而不能贏的比賽。
可葉問的膽識讓人佩服,在為解自己心中之恨、報朋友之仇的憤怒,與廣大人民的除害等因素而最終打倒了三浦之後,而最終卻中槍而倒......
葉問有許多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在面對敵人的鎮靜、從容,對敵人的不屈服,為朋友報仇的滿腔熱血,為父老鄉親除害的正義稟然都值得去學習。
除此之外,劉清山高超的武術,帥氣的姿勢,以及防身攻擊的技巧,都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這個系列對功夫的詮釋,或許還比不上導火線,因為宣傳無數的責任,他就不可能把泰拳、拳擊、格雷西柔術等格鬥技法悉數融入了打鬥過程之中。
但劇中人物的每一招每一式,在內行人眼裡都是有出處有講究的實戰攻防,還是有很高的含金量的。
而且電影的立意也不錯,能讓部分觀眾有共鳴,甚至是感動。
這一點從影片結束後,所有觀眾站起身來,送給了他足足好幾分鐘的掌聲裡就能看得出來。
可是這部影片讓你產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同時,更會讓你從另一個角度感到一些悲涼、無奈和心酸。
華國人歷來講究的是以和為貴,奉行的是以德服人,這在大多數人的眼裡是美德,是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