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是全世界年捕撈量最大的魚類之一,為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作為商業魚種的它們,因為人類的大量捕撈,三種「真鱈」的數量都在急劇下降。
也就造成了儘管目前的不少市場都有鱈魚銷售,但市場上在售的鱈魚種類繁多卻價格相差懸殊。
劉清山並不瞭解他的眼中目標是屬於哪一種「真鱈」品種,卻也懶得找小星確認一下。
他又不拿這些魚來賣,只不過是為了改善一下劇組的
伙食而已。
至於他的捕撈方式也很簡單,只需要釋放出一縷真氣氣息,來誘導魚群裡的那些大傢伙入網即可。
那些大魚的身後,自然會緊跟著無數的大小魚類,品種也是摻雜不少。
劉清山雖沒有下海捕魚的經驗,但藝高人膽大就從這個時候體現了出來。
等真氣發出去之後,他才不緊不慢地把大網鋪撒了出去。
這個時機的把握很重要,撒出去得早了,漁網就會因為海底的水流帶動,讓入魚口產生了扭曲,會大大影響進入的魚量。
撒得晚了,魚群就會第一時間頓會過來四散而去,失去了最佳捕魚時機。
所以,等他不緊不慢地把網開啟了,剛剛好大批魚群正蜂擁而至。
此時他一個飛躍,向著魚群來時方
向又出去一段距離,那張大網裡也就擠滿了魚。
隨之手中一用力,漁網就自動收了口,再踏上飛劍拖著整個網中魚群往回趕,不可避免的返回速度大受影響。
但實際上他一網籠住的魚群至少得有五六噸重,若是在平地上,幾倍的重量他也能憑藉著一身的死力氣拖動它。
可在海底,又是數不清活蹦亂跳的新鮮活魚,再加上水底的壓力和逆流而上的阻力,這張網裡的分量可就是至少十倍的增加了。
也就只能依靠飛劍的遁勢慣性,才能完全的帶動起來。
不過他一點也不擔心外界事後會問起他是如何做到的,畢竟沒有人瞭解當時海面之下水流的情況,一句藉助了水流的湧動之勢,就能完美化解一切質疑聲。
因為人們依照慣常思維,只會根據魚群的本身重量來分析,也絕不會判斷出他是從十幾裡之外的遙遠處拽回來的。
最合理的解釋就是他下海的位置剛好有一大群魚,不然傳超出常人認知太多的因素,即使有人提出來也不會有人採納的。
因而他露出水面的狀態也像極了從海底直接浮升上來,更由於深知他能力的樊盛陽操控的無人機始終在他下水的那片區域徘徊。
但即使是這樣,船上的人從他的嘴裡聽到足足捕來滿滿一大網魚時,仍舊被深深震撼到了。
劉清山無視了船上傳來的歡呼和尖叫聲,猶自把身子留在海水裡,因為他還要給
起重機船吊的鐵鉤掛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