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問策良翰
“李正炎與蔡勤軍表面氣勢洶洶,實則,優勢在我。”
“哦?如何得出。”
“古往今來,內戰起兵,以小博大,最重要的向來不是地盤、兵源……這些都是其次,真正重要的是大義。
“匡復軍、匡復軍,最大的大義就是匡復離乾,其它的一切,都是表象,短時間內打下的地盤再廣,徵兵再多,也如錦上添花,烈火烹油。
“原因有二。
“其一,得大義者得民心,大義可瓦解起義沿途州縣的抵抗意志,還能影響朝廷王師士氣,一旦勝利,就能滾起雪球,勢不可擋。
“其二,即使戰敗受挫,只要有大義,就能允許失利,可以輸上數次,只要人跑,大義還在,隨時東山再起,如野火般剿滅不盡,讓朝廷王師疲於應對。
“且相反,朝廷王師反而難以承受一次失敗,只會士氣越打越挫。
“雖弱,亦可欺強!
“反之,若無大義,或者大義難以說服眾人,即使兵馬再強,也是花團錦簇,過剛易折。”
歐陽戎邏輯清晰,在眾人注目下,平靜敘述:
“李正炎起義最初,舉的是潯陽王的大旗,甚至改用潯陽王當初的年號,即使最近,潯陽王擔任朝廷這邊的江南安撫大師後,他們又搬出了什麼前太子遺腹子的新旗號,
“但是毫無疑問,潯陽王這杆倒向朝廷的大旗,是他們怎麼也沒法否認的,只能淡化,因為這一點,他們糊弄不了天下人,潯陽王是大乾高宗皇帝指定的最正統繼承人。”
歐陽戎搖搖頭,想了想,又頷首輕嘆:
“其實這一點,李正炎及其底下的人,不是沒人看出來,認真說,確實也盡力過。
“一次是利用王俊之之事,把潯陽王府逼上樑……逼迫投靠。只可惜被王爺、世子慧眼識珠的識破。”
謝令姜瞄了眼深藏功與名的大師兄,後者目不轉睛,與高大老者對視,侃侃而談:
“還有一次,是軟的不行來硬的,洪州蔡勤軍,趁著江州兵力不足準備包圍強攻,破城控制潯陽王府,只可惜,冒出一個三姓家奴,暗通衛氏,臨陣倒戈,計劃泡湯,蔡勤鎩羽而歸。
“兩次都是好時機,可惜兩次都失敗了。
“這也導致了李正炎與匡復軍眼下面臨的一個困境,或說干係生死存亡的選擇。”
秦競溱本來含笑聽著,可伴隨著面前這位張揚自信的狐白裘青年的逐步分析,他笑意逐漸收斂,臉上皺紋變深了些,像是老樹上面飽經風霜的樹皮:
“什麼困境?”
歐陽戎慢條斯理道:“攻克西南,抵達洪州後,是向北,還是向東南。”
“北?東南?”
“對,對於一支造反隊伍,戰略比戰術更重要,只要不傻,李正炎他們肯定可以看見,有兩條戰略路線擺在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