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農忙過後。
寒潮趕來,潯陽降溫。
夜漏漸長愁少睡,秋衣未制怯新涼。
歐陽戎的秋衣倒是不缺,甚至有得多。
謝令姜、韋眉。
嬸孃、薇睞。
或許還有個離裹兒……等等熟識的女眷,全都早早給他預製了秋衣,準備的妥妥的。
這也算是這個時代婦人的基本操守,連風風火火、不怎麼關心尋常家務的小師妹都不忘記,
除了給大師兄準備裌衣外,她還給遠在洛陽的阿父寄去幾件,雖然陳郡謝氏不缺這點錢,但謝旬作為老父親,收到女兒孝順,也不知道有多欣慰,實打實的貼心小襖了,可惜已經穿在了某個臭小子身上……老父親噓唏。
而且,歐陽戎不知道的是,在潯陽王府,他這位“檀郎”的秋衣,是比家主離閒、長子離扶蘇都先準備的,優先順序最高,所用的材質最好。
甚至在入秋白露前,離閒與離扶蘇就早早的主動提醒韋眉等女眷,別忘了給檀郎準備,一定要妥當安置。
叮囑再三。
就和去年那一條遼東特產、絕品連城的狐白裘披肩一樣。
只不過被溫香軟玉的貼心女眷包圍的歐陽戎,出門被寒涼秋風一吹,心思就不禁飄到了龍城阿山家那邊,擔憂起妹妹阿青和柳母來了。
主要是這個時代,凍餒之患沒有完全消除,歐陽戎看的前朝、本朝史書上,動不動就是什麼“大雨雪,民多凍死。”、“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江、溪魚皆凍死。”之類的對災難的冷靜白描。
短短几句,觸目驚心。
歐陽戎也是做了江州主官,收到各地方的民情上報,才真正知曉,秋冬對於窮苦人家而言,多麼難熬。
雖然有歐陽戎留下的佈置照顧,但龍城那邊,阿青、柳母她們卻不願意麻煩他太多,除非萬不得已,否則阿青她們都是自給自足,勞動養家。
每次刁縣令來潯陽城述職,或燕六郎回龍城看望父母阿姐,歐陽戎都朝他們問一問,阿青那邊的事。
所幸每次得到的訊息都還不錯。
阿青一家過的挺好,除了柳母養病在床需要的藥材、醫資外,阿青幾乎沒有找歐陽戎這邊取過什麼東西。
也是因為時刻關注阿青家的事,秋衣不缺的歐陽戎才算不脫離群眾,對江州尋常百姓的生活格外感同身受。
那些古人悲秋之語,大多都出於草木搖落、氣象蕭瑟,加之平民缺衣少食,有凍困之虞,更添一層淒涼。
再加上秋日除了農忙,又是適合發動戰爭的季節。
所謂的多事之秋,不是一句空感嘆。
對生活水平低下的平民而言,如何捱過缺衣少食的秋冬季節,是一個無比憂懼的問題。
眼下江州作為最前線,江州大堂一邊要建造佛像,一邊要給即將到來的江南道行軍大總管準備戰爭物資,財政頗為吃緊。
即將最近有秋收新割的糧食入庫,也捉襟見肘。
這些日子,歐陽戎斤斤計較,打著算盤,偶爾站起身,在長廊秋風中,臉色憂慮徘徊……然後再坐回去,繼續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