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遊戲競技>不是吧君子也防筆趣閣> 一百零六、多事之“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一百零六、多事之“秋” (1 / 3)

天佑二年秋,九月底。

前軍總管朱凌虛長子,朱玉衡領一千五百原洪州降卒作為先鋒軍,出征洪州,行至撫水縣郊百里處,半道叛逃,奔洪州城,再降匡復軍。

當日下午,未正三刻,前軍總管、洪州都督朱凌虛畏罪潛逃,披女子衣裳,悄至潯陽西城門,通關檢查之際,行蹤敗露,襲殺守官,為江州長史歐陽良翰斬首,斃。

震駭江州,風聲鶴唳。

這兩道訊息幾乎一前一後,一起抵達大周王朝的中心,神都洛陽。

一時間,朝野驚愕,女帝龍顏大怒。

朱凌虛父子本就是一對降將,牯嶺一役倒戈,復原洪州都督舊職,後又經由衛氏雙王引薦,女皇陛下千金買馬骨,恩賜特赦,批准衛氏提議,允朱凌虛父子帶兵出征,戴罪立功。

這樣一對本該作為楷模彰顯大周聖恩光輝、女皇陛下感化教導之力的標杆,竟然臨陣叛逃!

用狄夫子朝會後對左右旁人的話說,叫,太宗以來,聞所未聞。

一向激昂剛烈的沈希聲則是朝同僚冷道,三姓家奴,接二連三,狼子野心,該當報應。

另一位政事堂老宰相魏真宰,直搖頭,嘆息一聲“多事之秋、多事之秋”。

這兩道前線訊息傳來的當日,正是女帝衛昭率千百宮人與文武百官出宮,去往洛陽城郊,登高賞秋,同時觀摩百姓秋收,前往御田,女帝親自彎腰收麥,行“割麥禮”,君臣百姓融洽相宜之際。

結果,女帝衛昭前腳剛剛大赦天下,同時親王、宰相率領群臣,進上某一長串高僧們絞盡腦汁、掉光頭髮新起的顯赫尊號。

後腳,對前線重大不利的訊息就傳來,還是皇恩特赦之人的反咬之事……實在是有損龍顏。

當日,女帝衛昭的尊駕照常回宮,夜裡,諸多大臣收到宮人通知,本該在上陽宮舉辦的秋日盛宴,因天氣原因,臨時取消。

隨後兩日的早朝,明明都一切如常,龍袍老婦人高坐龍椅,正襟危坐,平靜問奏,全程絲毫沒有提及朱凌虛父子之事,

然而下方參加朝會的文官武將們,卻能感到一股暴風雨前的寧靜,總感覺金鑾殿上,陰霾密佈,遲遲不落雷雨。

他們不禁看向右手邊隊伍最前方,兩位衛氏王爺安靜到死寂的背影,不復往日的鷹睃狼顧。

還有人敏銳發現一些蹊蹺。

咦,那位魏王不是剛接了江州道行軍大總管的夥計,領聖旨離開洛陽,遙指江州嗎,本人在關內四處走動,主持征討大軍的六軍組建工作嗎?

怎麼又跑回來了,這是收到江州訊息後,連夜拍馬回來趕了趟早朝?瞧那一背冷汗、都浸溼了些蟒袍衣領……汗流浹背了吧。

有人幸災樂禍,有人目露同情,還有人冷眼旁觀。

連續兩日的早朝,在這令人緊張的壓抑中度過。

期間,有人上奏,質疑江州長史歐陽良翰是否執法過嚴,以下克上,即使朱凌虛有潛逃之罪行、叛逃之嫌疑,可那會兒畢竟還是尚未解職的前軍總管,江州前線最大的官,歐陽良翰竟以城防軍法,直接行刑,開了個不好的頭。

還有人上奏,指責前線江州的監軍女官、駐軍御史們,監管不力,竟然如此鬆懈,放任了朱凌虛父子的叛逃,如此輕而易舉,一人領了一千五百士卒走人,一人還差點逃出潯陽城。

冒出的這兩種雜聲,看似就事論事、公正質疑,可聯絡發聲的節骨眼,發出者的細微心思,朝野上下誰人聽不出來。

干擾定責範圍的裁定,偏離事件的重點,隱隱為衛氏脫罪,

另外,一定程度上試探板臉不語的陛下態度。

女皇陛下擱置奏摺。

於是很快,有數名御史出列,彈劾魏王衛繼嗣,深受皇恩,任職元帥,卻私下收受朱凌虛父子賄賂,舉薦奸臣,矇蔽聖聽,有違逆之心,當停職查辦,另闢良將,儘快主持前線大局。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