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戎簡練話語落下,謝令姜、離閒一家人其實等待了會兒。
不見他繼續開口。
就這麼說完了。
獻鼎劍。
這上策,短短三字,令眾人沉默。
有時候越簡單的東西,越是有力。
話語如此,計謀也是如此。
這道上策,就完美詮釋了這一點,也契合大道至簡。
對於“獻鼎劍”,場上眾人之中,不是沒有人想過。
但是從未有人提起,甚至一絲一毫的意向都沒有人表露過。
對於歐陽戎手裡這一口神話鼎劍,以往,謝令姜與謝旬父女,是幫他嚴格保守,離閒一家,也是諱莫如深,為他默契保密。
離閒一家人雖然各有各個性情與小缺陷,但是在大的方向上十分清醒,都很拎得清一件事:
這口【匠作】,不是屬於潯陽王府的,它是完全歸歐陽戎的,是他在龍城以命搏來的。
甚至歐陽戎還在大孤山順帶救了他們一家人,更別提後面歐陽戎入幕參謀,幫助他們獻出祥瑞,使得“蘇府”脫胎換骨,得到了今日潯陽王府的尊貴地位。
不僅不虧不欠,還有大恩大德。
所以,哪怕歐陽戎入府做了軍師“檀郎”,哪怕眾人同生共死從龍城走出來關係極好,哪怕離大郎和歐陽戎私交莫逆……一家人,上至離閒,下至離裹兒,都從未把【匠作】視為過一丁點的王府之物。
它就是檀郎的,檀郎怎麼用,他們不插嘴,同時嚴格保密。
當然,這或許也與離氏皇族的家風有關。
神話鼎劍對於離氏皇族,不是什麼稀奇崇拜之物。
它是重器沒錯,但又“輕如鴻毛”。
提到這個,就不得不說離氏的“祖宗之法”了,由太宗立定的。
後世離氏子弟不允許再鑄鼎劍。
這是一條。
雖然沒有嚴格規定說,離氏男兒們不能用神話鼎劍,但是這條祖宗之法裡,隱隱還藏著一道潛在的共識:
鼎輕,民貴。
放在曾經大乾,這就是一種國本。
得出它的依據,比磐石還要堅硬,不可動搖:
太宗是騎馬打下天下的,出生入死,南征北戰,不靠任何一口神話鼎劍。
【文皇帝】都是後續才繳獲的,還被封存在了天策府秘庫,等到大乾立國都未動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