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戎很早就發現一點。
這方世界的大勢走向,與前世的某段唐朝歷史似是而非。
這種模糊,令他東林寺甦醒之初,對於這方面的資訊格外關注,經常將這兩段歷史做對比,歸納出了不少點。
首先,大乾似是對應著大唐,眼下這個衛周,也對應著大唐曾經經歷過的短暫武周時期。
區別只是在名字上,另外還有練氣士這類群體的存在,也不知是否是造成名字等細微差異的原因所在。
不過歐陽戎翻找這一世歐陽良翰的記憶發現,國號為“乾”,是出自《周易》乾卦的“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等卦象爻句。
另外始建大乾的離氏高祖爵位,這又涉及到讓歐陽戎頭大的複雜南北朝歷史了。
至於眼下這個衛周,與前世歷史上的武周,目前看來,似只是名稱差異有所不同。
此刻高居廟堂之上、垂垂老矣的衛氏女帝的事蹟經歷,與歐陽戎耳熟能詳的前世武媚娘有些相似,只不過因為練氣士的緣故,有些事更加傳奇一些。
另外相似的國號“周”,倒是容易理解,衛姓起源於上古周文王第九子康叔,衛氏女帝登極之初也自稱是周文王的多少多少代子孫,定國號為“周”,就是要承周禮,治盛業,表現出了一副重興周朝禮制的姿態。
只能說,為了構建政權合法性,古今中外大夥都蠻喜歡蹭祖宗的。
除此之外,到歐陽戎在地宮幽幽醒來的這個聖曆元年四月為止,衛周朝近十年的發展軌跡,與衛氏女帝所來乾的事情,都和前世的那段歷史相似。
只不過中途多了一些練氣士勢力這種暴力機構的干涉,讓衛氏女帝建立這個新政權更激烈了些,不過結果都是一樣,殊途同歸罷了。
大乾第三位皇帝離善,也就是眼下葬於乾陵、廟號高宗的那位,還在世時,與衛氏女帝並稱二聖。
只可惜後期疾病纏身,無法約束皇后衛氏的權力,最後被活活熬死了。朝政也落在了皇后衛氏手中。
乾高宗離善臨終前,指定的繼承人,本是當時的太子離閒。
離閒是離善的第七子,同時也是離善與皇后衛氏的第三子。
二人的前兩個兒子已死,子嗣只剩下了第三子太子離閒、第四子相王離輪,與幼女長樂公主。
只不過,太子離閒即位登基後,當時還是皇太后的衛氏女帝與之不和,最後將其廢黜為潯陽王,改立第四子離輪為帝。
不過到這時,衛氏女帝已經臨朝稱制,透過兩次廢帝立皇事件,已經徹底掌握了朝局,野心膨脹,不再需要傀儡皇帝。
於是她將皇帝離輪幽禁別宮,自操政柄,最後代子稱帝,改乾為周,定都洛陽。
不過也不知道是因為晚年殺心收斂,僅剩下寥寥幾個親生骨肉,不捨得再殺;還是因為看見四子離輪表現配合的挺好,讓出帝位的舉措十分乾脆,乖巧懂事。
衛氏女帝並沒有殺離輪,將其降為相王,改姓武輪,養在深宮,算是看護在身旁了。
雖然不是像對待幼女長樂公主——也就是歐陽戎當初敢言直諫、控訴的那位——那樣的恩寵。
但也算是待之不薄了。
此舉,也給予了朝堂內外的文官大臣們不少心理安慰,朝野上下的保離派開始若有若無的朝相王離輪靠攏,成為了一股與衛氏女帝孃家兩位親王侄兒爭鋒相對的勢力。
至於原來那位被貶的潯陽王,則是先後遷於江南道的洪州、江州等地,最後,又因為各地有不少人打著廢帝的名義、號召造反,潯陽王離閒一家又被徹底罷為庶人,消失在大多數人的視野之中。
而眼下這大周朝的局勢,就是發生在這個大背景下。
衛氏與保離派正處於爭奪皇嗣的白熱化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