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慶元也不生氣、隨著眾人笑道:“那麼敢問吳天師,於外丹之道,可有高見?或是煉丹的一些妙法心得,也可賜告在座道友!”
吳天師笑道:“老道這把年紀,一向浸淫內丹之道,外丹之道卻知之甚少。不過對於內、外丹道的比較,卻得了一些粗淺之見,言而總之,便是“七遠”和“七近”。或可供諸位道友品評!”
臺上眾道友皆道:“願聞其詳!”
吳天師微笑中,卻已露出幾分認真來:“內丹之道,固本培元;外丹之道,捨本逐末。所謂‘七遠’者:遺形取性,仙必有根,存亡一體,取悅聲色,晚修無補,金丹延齡,身心不一。”
“所謂‘七近’者:專心玄道,至真無為。希高敦古,剋意尚行。塵界自修,精專不二。崇尚方外,攝生為務。保國取勝,靜以安身。痛改前非,重視晚節。忠孝貞亷,不修自得。”
昇仙觀觀主師育成神色嚴肅:“吳天師,照您所言,外丹之道便是一無是處?貧道倒覺得,內丹之道固然有幾分道理、卻虛無縹緲,修行方法上也是各行其是,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綱目。反而不如外丹之道‘吞丹成仙’來的直接。”其他道友聽罷,多點頭稱是。
吳天師雖遭質疑,卻面色如常:“外丹之道自然有用,或在內丹之道大成時,可以作為輔助。我所推崇內丹之道,卻也不是無根浮萍,在座有修行內丹之道的,大概也都可以感覺到,若行功入深,後天之氣其實已經在鞏固肉身了。”
有的道友聽完,卻也認真地點了點頭。吳天師又道:“至於內丹之道如何修行,今日丹會,卻有更勝老道的人,可以為大家梳理一些。”
這時,公孫真人又從座位上起來,站到了下首。他目光微凝、神情逸然:“我輩修道,所為者何?”
露臺上眾道友聽他說話,卻都是一驚。心中雖已冒出各式各樣的答案,卻都彷彿心照不宣、沒有盲目開口應答。
公孫真人看了看場上眾道友,緩緩說道:“為躲災避禍?為山中逍遙?還是為長生不死?貧道覺得,都不是。真正的修道,便是生靈要掙脫這一身軀殼所限,將‘精、氣、神’不斷修煉精進,突破紅塵桎梏,神遊天外。這便是終極目的,更是唯一之途!”
“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對修道者而言:一為混沌,對應道種;二為陰陽,對應雌雄;三為精、氣、神,對應下、中、上三處丹田;萬物為眼中所見、目之所及的生機之物,對應生靈。凡生靈者,皆可修道;而人為眾靈之長,修道則最為迅速。”
“至於道門修行之法,貧道白首窮經,歸出六個階段:一為築基,二為煉精化氣,三為煉氣化神,四為煉神還虛,五為煉虛合道,六為道歸無極。要之,不離‘精、氣、神’三寶,而氣為中核。也就是說,修道必從‘練氣養氣’開始,以‘坐圓守靜’輔之。‘練氣養氣’共五步成法:吐納、胎息、行氣、採氣、服氣。‘坐圓守靜’共四層境界:定心,守一,存思,坐忘。”
“這其中易數,貧道曾反覆推演過:‘練氣養氣’五步成法,融蘊五行;‘坐圓守靜’四層境界,對應四時。兩者相加,其數為九,進階之數為六。而九、六之數,正合陰陽。因此我道門修行,便是以六驅九、煉三還二、合二為一、持一歸道,是逆天而行的一條艱深之途,非大毅力、大智慧者不能抵達。”
“再說‘精、氣、神’三寶。精,即肉體凡胎,與先天之氣交感,成先天精元,分雌雄兩性。生為雄,則曰先天陽元;生為雌,則曰先天陰元。氣,道書寫作‘炁’,有先天之氣、後天之氣之分。先天之氣,封藏於眉關‘天心穴’內,非後天之氣不能引動;後天之氣,既呼吸之氣,呼接天根、吸接地根,綿綿若存,最終歸於先天。神,三魂七魄聚為神,精、氣可加固之,亦可損毀之。故此,睡眠聚精、呼吸養氣、意念煉神。”
“然而‘精、氣、神’三者雖分,卻貼合一處,存則具存,亡則具亡。精為氣母、又為神舍,卻不能自生。精一誕世、便自動損耗,需攝食外物作為補充。因此種種生靈之間,才會相殘相食,以互補精元。若精元不能及時補充,便如冰塊置於烈陽之下,終會漸漸消融。一旦精自消亡,氣便散去,神亦無所居,肉體凡胎便會迅速腐朽、歸為塵土。”
安國觀觀主柯慎行點了點頭:“公孫真人所言,確也能自圓其說。我輩修道之人,想明白其中關竅、便也不難,倒也不必說得這般瑣碎。只是依你所言,若新入觀的道童,便如何‘練氣養氣’?如何‘坐圓守靜’?六個階段如修煉有成,特徵又是什麼?”
長源真人笑道:“道友發問,皆指在了關鍵之處,我便代公孫道兄回答!
‘練氣養氣’之法,無非呼吸吐納,姿勢可坐、可立、可臥。先呼一口廢氣,如剝繭抽絲、漸漸而盡;再吸一口清氣,如環手纏絲、緩緩而足。氣足便停,不吸不呼,心中默誦經文或數字。待覺氣悶,便張口將廢棄撥出,仍如抽絲……如此勤練日久,後天之氣便會自生,積少成多,便可漸成氣候。”
“至於‘坐圓守靜’之法,各觀卻都大同小異。我以為,要與練氣之法同步進行、相輔相成。具體而言,便是眼觀鼻、鼻觀心、心守意、意生感、感而悟、悟得智、智御形、形載氣!如此幾遍,便可入‘定心’之境。然後再與練氣之法融為一處。無論‘坐圓守靜’四層境界、還是‘練氣養氣’五步成法,每層境界之間、每步成法之間,並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而是前後交疊、迴環往復。”
“築基階段,後天之氣將貫通任督二脈、出現“小周天迴圈”,積蓄足量後天之氣,凡胎漸能辟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