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不允許其家族姓愛新覺羅氏,改姓覺爾察氏,並罰其守護皇陵。
班布里以後,被罰守護清永陵的皇族還有努爾哈赤的三伯父阿塔。
阿塔的後裔如今主要聚居在新賓縣上夾河的腰站村,據其後人講,阿塔為滿洲鑲藍旗人,愛新覺羅氏,康熙七年已成為二品封疆大吏,但由於參與了鰲拜的謀反,被降四級,於康熙二十五年被派到永陵守陵,這段歷史在《清永陵志》中也有記載。
除了因犯錯而被處罰至此守陵的皇族貴胄,國戚喜塔臘氏也曾守護清皇陵。
喜塔臘氏早在福滿時期就與愛新覺羅氏結為姻親,後塔克世再次與喜塔臘氏結姻親。
據史料記載,康熙二十七年,喜塔臘十世祖圖黑奉旨率九子一侄至盛京福陵、興京永陵守護陵寢。
這些守陵人以朝廷俸祿為生,可以說是“流著皇族血液的公務員”。
守陵並非簡單地看護陵寢,他們的工作非常繁雜,並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機構體系,猶如一個小社會。
除了日常看護和修繕皇陵,守陵人最重要的兩件事便是祭典和接待皇帝。
祭典是皇家陵寢的頭等大事,清朝的祭典規制日趨完善,已形成“大祭”、“小祭”等典制。
按照典制,永陵每年要舉行四次大祭,小祭二十四次。
大祭在清明、七月十五、冬至、歲暮舉行。
小祭則在每月初一、十五舉行。
皇陵每次舉行大祭都要殺一頭牛、一隻羊和一頭豬當做祭品。
因為任務量大,守陵人進行了更為細緻的分工,有的專門負責養牛羊,有的專門負責釀酒。
製糖、做醬、磨粉、養鷹、養鳥等工作也都有專人負責。
為了保障祭品供應,許多守陵人一輩子只幹一個“工種”。
每逢皇帝到永陵來祭祖,都需要守陵人接駕。
皇帝及扈從、隨員的住宿安排,也都由守陵人員來打理。
祭祀之餘,時間便可自由安排。
逗逗鳥,跳跳舞,種種菜……日子過得也悠閒。
這麼看來,守陵人的工作是不是還挺舒坦的?
想對比我們現在大多數人的工作來看,守陵人的待遇可是好的不止一點兩點,關鍵人家還屬於體系內的存在。
除了清朝皇陵,現如今仍有守陵人守護的,成吉思汗陵墓算一處。
眾所周知,成吉思汗的墓葬具體地址一直是千古謎題。
相傳,成吉思汗為了不讓後人知道墓陵的位置,在墓陵竣工時對士兵和工匠進行滅口,並在葬後將墓地踏平。
當時,護送他的靈柩秘密迴歸蒙古,在途中遇到任何人都一律殺死,以免洩露訊息。
因而即便是如今的守陵人,想必也是一個象徵性的存在,成吉思汗墓地究竟在哪?估計只有他自己知道。
這也是現如今,關於守陵人最為具體的一些解釋說明了,但是在我們的行當裡,守陵人可並不是這麼舒坦的,也絕非是我們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