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章 後備 (1 / 3)

烈日之下,操練不停。

一隊士兵上前,小步快跑著。角聲突然一響,人人拈弓搭箭。

離弦之箭飛出,遠遠地落在遠處的草人之上。

如此重複,直到擊鉦聲響起,士兵們才停下腳步,換換收攏列陣。

朱叔宗舉步上前,挨個草人檢視。

他看得非常仔細,每個草靶都插了羽箭的落點部位。。

國朝軍中考核,箭術第一,比什麼都重要,人人要會射箭,畢竟沒有專職的弓手隊伍。

行進間射草人,是一個重要的訓練科目,考驗的是軍士們在運功情況下射擊的精準度和速度。

戰場之上,情況複雜,不是什麼時候都會給你原地射擊的機會——那個考核也有,長垛靜射是也。

“不是很好!”朱叔宗面無表情地回到了高臺上,對一眾教練使說道:“昔年大帥掌鐵林都,於晉陽殺叛將賀公雅,麾下來自河陽、昭義鎮的老卒翻牆而下,抬手便射。射完前衝,再***準無比,箭箭咬肉。現在是什麼樣子?”

教練使們無語。當年那都是老兵,有人見仗十幾次了,殺人就和穿衣吃飯一樣尋常。眼前這些都是招募的新兵,訓練才一年, 能比麼?

一個好的弓手, 沒三五年培養得出來?更何況這個弓手不可能一直練弓,他還要練槍槊這類基礎武藝, 短兵器也要學會一種。此外,特殊武器比如長柄斧、鉤鐮槍、狼牙棒、陌刀、重劍之類,要挑一樣學會,勤練不輟。

說白了, 國朝軍士沒有分類, 要學的技能太多,培養起來週期太長。

其實各藩鎮打到現在,或多或少都面臨著後備兵源不足的問題。不是人不夠,是技藝合格的軍士不夠。

打仗消耗的速度, 肯定比你培養快啊。一個什麼都不會的新人, 從地裡招募過來,讓他紀律嚴明,令行禁止,熟悉金鼓旗幟, 會與袍澤們一起列幾個常用的軍陣, 差不多就要花一年時間,這還是在土團鄉夫們已有一定基礎的情況下達到的。

所以, 藩鎮將帥們在衙兵大量消耗之後, 都優先選擇州兵補充,州兵不夠,再補縣鎮兵,縣鎮兵也消耗完了, 只能補土團鄉夫了。

靈夏十五州大約有三萬州兵,無縣鎮兵, 這個後備兵源其實是不太夠的。

但邵大帥經常下令從屬、附庸藩鎮、草原各部揀選精壯送過來,這也是一大補充來源。

戰場上收編的降兵,也會甄別使用。

這便是夏軍兵力的三大來源,至今就是靠這個體系運轉的。

不過隨著戰爭烈度越來越高,再不是以前在西北小打小鬧那種了, 消耗變得非常劇烈, 自己培養的比例就變得越來越大。

數月前都教練使衙門遣人送了一萬新兵到河中, 步騎皆有, 主要是為了補充各部衙兵戰損,這批人就是朔方鎮自己“原汁原味”培養的,訓練了數年之久。

那一萬人送走後, 都教練使衙門就還剩一萬在訓“半成品”了, 於是又緊急招募了一萬新兵,分成三批,按不同的進度展開訓練。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