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章 林場 (3 / 3)

便是開元、天寶盛世,國朝絕大部分百姓住的也是土坯房,能有木屋的都算混得不錯的,更別說磚房了。

靈夏百姓大肆採購木料起屋,也是最近兩三年的事情,以前也有,但沒這麼多。

百姓有了餘錢後,第一個想改變的居然是住房需求,而不是其他什麼開支,讓人詫異的同時,又覺得似乎在情理之中。

木料的價格在過去五年內穩步下降,不是需求變少了,而是產出變多了。

大雪山林場只是一個規模較大的林場,事實上在隴右鎮,大大小小的林場很多,黃河河面上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木排載著貨物順流而下。到地頭後,貨物與商人交割,木排拆開賣掉,已經是一種普遍的運輸和銷售模式。

誠然,木料產量的大增得益於林場的增多,但林場的增多也意味著從事森林工業的人變多。他們有的是發配過來的罪囚,有的是農閒時打零工的百姓,還有很多是全職工人。

全職工人已經脫離了農業生產,他們不種地放牧,不產出食品,完全靠工資收入到市場上採購糧食,養活自己乃至一大家子人。

這就是市面上食品供給充沛且價格適中的好處。

粟麥、牛乳、蔬果的價格在靈州諸縣已經多年沒有暴漲了,便是在凶年,會寧關倉庫也會調撥外州糧豆,船運往下游,平抑糧價。更別說,隴右鎮的糧食也能順流而下,運往靈州。

秋天的時候,你還可以看到浩浩蕩蕩的羊群沿著黃河兩岸北上,到靈州宰殺出售。

草原上的蕃人也經常過來出售牲畜換糧食,因為他們發現吃穀物更划算,與漢地的經濟聯絡一步步緊密。

靈夏諸州,已經不需要那麼多人直接種地放牧了。不如轉而從事其他行業,免得一起“卷”死——種糧收益下降,我就種更多,結果產量大增,糧價下跌,收益繼續下降,我繼續種更多更多。

種得越多,收益率越低,就越有種更多的衝動,這就是“卷”,也是後世歐洲人操控殖民地農產品、基礎原材料價格的重要原因。

西非的可可種植業者因為國際市場行情看好而盲目擴大種植面積,結果價格被人為操縱暴跌,貸了款的種植業者只能拼命擴大種植面積,增加產量,試圖回收現金,然而價格進一步跌入谷底,最終破產。與此同時,歐美的百姓卻享受到了價格便宜的可可,過上幸福的生活。

卷,要不得。

“定西縣鄉里,起木屋的也不少。”王全突然想起了離家甚久的長子,大郎在保義軍可還好?有沒有在那邊起屋娶妻,紮根陝虢?

九月的時候,州里要押送一批牲畜經陝虢至河陽,或許該找人疏通下關係,主動請纓?

不,這活沒人願幹,根本不用疏通關係。

王全看了看剛才騎來的那匹馬,大郎已是隊頭了,該有一匹自己的馬。新找人打製的重劍,也可以帶過去。

不,重劍還是別帶了。用這東西拼殺,固然神鬼辟易,但大開大合,容易為人所趁,完全是以命搏命的打法,還是別用了。

“轟隆”一聲巨響,木排被推下了河,裝載貨物完畢後,慢慢悠悠地離開林場碼頭,在船工的操控下,向下遊行去。

那裡是靈州,曾經的統治中心,如今正在人口流失之中反覆掙扎。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