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樹德點了點頭,道:“卿放手而為即可。波斯屢戰屢敗,在大夏面前已失了銳氣,失了自信。春秋禮樂,非常適合他們的情況。”
其實吧,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在這個時候都是一大堆有封地、有官僚、有百姓的實封貴族。
這一套在中原已經沒有生存土壤了。但在人家那邊,仍然是封君、封臣體系,且因為各自文化傳統、氣候地理等因素,有些許差異,但大同小異。
波斯與大夏開戰,人家的貴族是真的帶兵為國王打仗,就如同中國春秋時期,周天子有召,諸侯帶兵勤王一樣。
在這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就是政治倫理。
孔光嗣對自家老祖宗的學問還是比較精通的,孔子那個年代的價值觀,或許還真的挺契合波斯這一套呢。
當然,與中國春秋時期不一樣的是,波斯還存在著神權。
國王(埃米爾)試圖增加君權力量,削弱大貴族,形成一堆小貴族。
貴族們抱團抵抗君權力量。
神權在兩者之間起到潤滑劑的作用,同時也或明或暗地擴張自己的力量。
三者既鬥爭,又聯合,最後形成一個大家普遍能接受的政治倫理。
孔光嗣的家學,應該是比較符合君權胃口的,貴族能有條件接受,因為這一套同樣能限制君權的無限擴張,至於神權,肯定不開心了,因為這是在與他們進行意識形態領域的爭奪,且很可能獲得世俗貴族力量的支援,不警惕就怪了。
“臣謹遵聖命,定然不讓波斯人小覷。”孔光嗣答道。
“甚好。”邵樹德笑道:“你走北庭、伊麗、碎葉這條路,可在伊麗河谷盤桓一下,時間上沒那麼急的。”
“臣遵旨。”孔光嗣似乎隱隱明白了聖人的目的。
這是要給趙王提供幫助啊。只是他不太明白該怎麼做,講學?以吸引更多的儒門子弟前往伊麗紮根?那還不如直接寫幾篇文章,號召有胸懷的讀書人西行伊麗呢。
隨便又聊了幾句後,孔光嗣誠惶誠恐地退下。
邵樹德批閱完奏疏後,擱下了毛筆,喊來王彥範。
“傳旨,十日後朕在南郊祭天、閱兵,開始東巡。”他說道。
“遵旨。”王彥範默默退下。
邵樹德的目光散亂地落在空氣中的塵埃之上。
這一次,或許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出巡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