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txt下載百度網盤> 第九章 兩位狀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章 兩位狀元 (3 / 4)

徐寅泰然自若,飲酒、吃肉,與人說話,沒有絲毫異樣。

“耶律郎君的策文也不錯。”徐寅放下酒樽之後,扭頭看向耶律全忠,說道:“我能得農狀元,實有些僥倖。”

“狀元郎過謙了。”耶律全忠說道。

徐寅搖了搖頭,道:“恰逢聖人重視海貿,我將福建的茶山、果園與其聯絡起來,撓中了聖人的癢處,如此而已。”

他這話大體是對的,但還是有些謙虛。

徐寅本身是傳統文人出身,文學功底很高,字寫得漂亮,試卷上的用詞也非常考究,這些都是加分項。再加上本身內容出眾,得農狀元是正常的。

“狀元郎倒是……坦率。”耶律全忠拱了拱手,笑道。

殿試完成之後,所有人的策文都被雕版印刷,編纂成冊。耶律全忠讀了徐寅的文章,確有幾分門道。

徐寅認為,福建多山少地,故不多的平原、河谷地、山間盆地要妥善利用,種植糧食。

不便種糧的山區,考察其氣候,或改造為茶園,或建果園,如此不一而足。

當然,如果僅僅只有這些,談不上有多出彩。

徐寅在策文中提到,唐時就有大食胡商採買茶葉,然數量不多,近年來則有所增加。

他敏銳地發現了這個事實,於是提出了一種可行性:一、讓胡商仰慕大夏文化;二、宣傳茶葉的好處。

外人仰慕大夏,那麼就會下意識模仿夏人的生活習慣。作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要飲用的茶水,是很容易得到胡人青睞的——在此,他甚至舉了吐蕃贊普從蜀中、江南等地採買茶葉的例子。

第二點就更好理解了,宣傳茶葉的好處,讓人買更多嘛。

徐寅最後來了一段總結,他認為福建固然產茶,但規模、名氣比起江南、蜀中都要大大遜色,這是不正常的。

福建多山,氣候適宜茶樹生長,又瀕臨大海,如果就地產茶,運到泉州等地出售給外洋商人,則國朝又增收入。

應該說,非常有見地。

邵樹德看了也覺得非常驚豔。

福建茶之所以產量、名氣都不大,與福建的發展程度有關。

大夏開國之後,福建還屢遭動亂,洞蠻與官軍打得不亦樂乎,王氏家族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上位發家的。

戰爭一起,自然損失不少人口。即便有北人南遷,但人家第一站是淮南,第二站江南,經層層“過濾”之後,來到福建的人已然不多了,能彌補戰亂損失的人口,就已經不錯,甚至根本無法彌補——大量叛亂洞蠻被髮往遼東。

整個福建道,目前只有四十餘萬編戶人口,可能是全國人口最少的一道。為此,當初福建置道時,就有人提出異議,認為將福建五州併入江東道即可,可見一斑。

邵樹德非常認可徐寅的思路,認為這樣有助於發展福建地方的經濟,增加人口——這種人口不需要官方花錢移民,他們受經濟利益驅動,會自己跑去福建。

而且,經濟發展了,編戶齊民的阻力就沒那麼大了。洞蠻也沒那麼頭鐵,最終會在經濟、軍事的雙重打擊下,漸漸歸順,福建一道就算安穩了,成為又一個開發完畢的地方——這個過程可能要持續上百年甚至更久。

讀完策文後,邵樹德果斷授予徐寅秘書郎的官職,讓他與陳逖一起,成為僅有的兩個秘書郎。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