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事在御史臺從事文書工作。
監察御史共有十人,「掌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糺視刑獄,肅整朝儀。」各有各的分管業務,權力還是
比較大的。
這一條過後,君臣數人又談起了三史科。
三史即《史記》、《漢書》、《東觀漢記》這三本史書。
《東觀漢記》因為種種原因,散佚很多,不太適合作為教材了,於是《後漢書》取而代之。也就是說現在三史科考題皆出自《史記》、《漢書》、《後漢書》。
唐中宗那會,因為殺青了一大批史書,如《晉書》、南北朝史書等,建議加入考試範圍。但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大抵作者,自魏已前,多效「三史',從晉已降,喜學五經。」
也就是說,寫歷史的人不太行了,已經不是社會頂級學者。後來那些史書,除個別外,「文淺而易摸」,不如三史水平高。
唐人認為,三史之中,散佚之前的《東觀漢記》水平最高。散佚之後,此書退出三史排名,這時以《漢書》成就最高,《後漢書》其次,《史記》水平最差。
但邵樹德覺得,史書忠實記錄就行,文學水平固然要有,但並不是重點。唐代殺青了一大批史書,但都沒納入考試範圍,有些可惜了。
「三史科考試,《晉書》、《宋書》及南北朝史書、《隋書》等皆納入考試,《唐書》尚未修撰完畢,暫先不考。」邵樹德說道:「三百道墨義如故,另加策論五條。」
三史科考試的題目是三百道,數量驚人。且全是墨義,即你對這段歷史的理解,要展開講,考的其實是史書批註之類的內容。
邵樹德看史書也喜歡寫批註,但他不好意思把自己寫的東西拿出來,畢竟是一家之言,而且諸多白話。過陣子可以讓宮中才女們潤色一番,然後出一本書。但納入考試,還是算了吧。
他固然認為自己對歷史的理解比其他人高,但畢竟一家之言,認真來講,你真這麼自信嗎?況且這種行為本身也不合適,等於強行把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別人,扼殺了其他思想,不好。
三史科的考生理論上可以擔任地方父母官,但一般在史館工作。不過史館、弘文館之類的機構,自己也培養史學生,並不全靠科舉,選拔途徑比較多。
說完三史科,還有明算科等。
「明算科考試,自唐末以來,應者寥寥。」趙光逢說道:「建極九年三月明算科考試,只錄得一人。」邵樹德嘆了口氣。
明算科考試,其實主要是社會考生,即「野生」數學家。他們多是家傳或師徒傳承,教材有些落伍了,因為如今的明算科考試,加了很多幾何內容,他們不會做也情有可原。
《幾何》這本書曾經得過夏王賞,也是公開出版的,且各州都有數學博士授課,教材並不難見到。社會上玩數學且敢來考科舉的,一般都是家有餘錢,有錢有閒那種,買書對他們不是問題,主要原因或許在於資訊閉塞?
另外,州一級的數學生水平也有點差。或許所謂的數學博士自己也不太會,教出來的學生就更不行了。
整體水平差,這就導致了去年只錄得一人,近三年只錄得十人。還好有三都國子監在。
與史館、弘文館自己開班培養史學生一樣,三都國子監自己也培養數學生。如今大夏主要的數學生來源,就是這些官辦學校。
國子監的學生來源主要是勳貴子弟以及蔭庇得到的入學名額。
比如,某人立下戰功了,斬將奪旗、破城先登、大敗敵軍等,厲害點的戰功可以蔭庇子弟當官,差一點也可以得到國子監入學名額,畢業了可以當個小官小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