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弘信生於唐僖宗文德元年(888,楊弘榮生於乾寧二年(895。前者已來到軍中歷練,後者因為自小聰穎,被送去讀書,打算以後操持族業—―此二人都是楊翰之子,楊安貞之孫。
楊弘信在後世史書上被記載為「楊信」,為了避趙
匡胤之父趙弘殷之名,卒於後周廣順元年(951)。生子楊重貴、楊重勳,重貴投北漢劉崇,被賜名「劉繼業」,後改名楊業,弓馬嫻熟,綽號「楊無敵」;重勳投後周,後附宋,官至節度使。
麟州楊氏也算是邵聖起家的老人了,頗受優待。以如今這個狀況,自然不可能如同歷史上那樣兩頭下注,只能老老實實給大夏扛活了——你這根正苗紅的關北核心成員,別人也不敢收啊。
「我意已決,東進、北上!」楊弘望起身說道。
楊弘信大喜,不過很快就吃了記爆慄。
「上了陣,別毛手毛躁。」楊弘望叮囑道:「阿保機貴為八部夷離董,身邊豈能沒壓箱底的精兵強將?我軍兵少,若見賊勢兇猛,不可胡亂硬衝,當以攪亂賊軍陣勢,打擊賊人士氣為主。這裡不是契丹人的家,賊子們歸心似箭,未必有留下來拼命的決心。穩紮穩打,便是大功一件。我楊家,已經不需要滔天之功了,得了也未必是好事。」
楊弘信張大了嘴巴。打個仗而已,也這麼多彎彎繞?
楊弘望不管他,立刻吩咐親兵去傳令。
等到入夜,又一隊輔兵趕來。楊弘望揀選了數百名敢打敢拼、武藝出眾之輩,下令滅了火堆,最後一次檢查器械,隨後悄然北上。
這一走,就是整整三天時間。八月二十八日夜,大軍一路向東,抵達了赤城鎮故城。
一路之上,也遇到了多股撤退中的契丹兵馬。
沒說的,撲上去衝殺就是了。契丹人急著跑路,不知道後方還有多少夏兵追來,已經沒有太多與你纏鬥的心思,因此只稍稍抵擋一陣,便藉著複雜的地勢逃走了。
銀槍軍也不窮追。只打掃戰場,收攏馬匹,收集乾糧、武器,以為持久作戰計。
做完這一切,他們便不顧一切繼續北上,直往三泉衝去。
二十九日,阿保機親率可汗親軍、奚及奴部兵馬三萬餘騎南下至御夷鎮故城。聽到潰兵帶來的訊息後,立刻下令加快進軍速度。
******
如煙的大草原之上,很突兀地湧起了高矮不一的群山。
山間雲霧繚繞,溪水潺潺。
更有那不知道生長了幾百年的參天巨木,巍然聳立在群山之巔,像一尊尊神靈般,漠然俯視著大地上的芸芸眾生。
楊弘信帶著百餘騎衝到山腳下。
入眼所見是兩座相對而立的山峰。山峰很陡哇,崖壁高聳,很難攀爬。
兩山之間夾著一峽谷。峽谷並不寬闊,中間還有一條河流蜿蜒而出,更是佔去了絕大部分空間。
楊弘信知道,這是沽水,燕北相當有名的一條河流。
夾沽水而立的,是兩堆傾頹了數百年的斷壁殘垣。據史書記載,此為後魏年間修建的關城,早已淹沒在了荒草林木之中。
彼時這裡還叫獨固門,此時卻已叫龍門崖,不過都是一個意思。這是通往濡源、炭山乃至平地松林的一條重要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