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具裝甲騎,是作為戰場主力使用的,是建軍的核心,與隋唐及以後朝代是大大不同的。
山東嘉祥出土的東漢水陸攻戰畫像石,以及河南南陽出土的河伯出行畫像石中,多次出現輕裝刀盾步兵和具裝甲騎的畫像。
刀盾步兵手持環首刀、盾牌,具裝甲騎手持長戟,配合作戰。
至此,東漢軍隊的建軍思想已經和秦、西漢大不相同。
西漢是輕重步兵混編,搭配輕裝騎馬步兵、車兵。
東漢是精銳具裝甲騎,搭配輕裝刀盾步兵。
具裝甲騎開始得到大發展,並深刻影響了南北朝數百年,在南北朝後期達到了巔峰。因為這時期的敵人是草原胡人,具裝甲騎是建軍核心,所有戰術圍繞其打造。
這支軍隊的戰鬥力是強大的,除了鎮壓內部叛亂外,在對外戰場上也表現出色。
漢章帝建初六年(81),出兵震懾烏桓、鮮卑,使其不敢近塞下。
為防槓精說草原騎射手機動靈活,你打不到他,是,這是事實。但西漢時中原騎兵在馬上也玩不過匈奴,以至於要下馬步戰。他們怎麼解決的?攻你必救。
作為一個統一王朝,人家總有關係和線人,知道你的遊牧地在哪裡,我直接殺過去,抓你的老弱婦孺和牛羊,你還遊擊嗎?
漢順帝永建元年(126),匈奴叛亂、鮮卑犯邊,兩次出兵,破之。
還有羌人叛亂,就不一一列舉了。
東漢全國就二十多萬兵馬,以長戟具裝甲騎、刀盾輕裝步兵搭配,臨時徵發內附部落蕃兵,不斷對外征戰,維持到了王朝末年。
而在末年時,這套建軍方式出現了一個嚴重的副作用:朝政腐敗,賣官鬻爵,幽州突騎生活好了之後,勇武不再,漢人兵源日漸匱乏,不得不大量招募鮮卑、烏桓入軍,胡漢比例失調。
尤其是拱衛洛陽的禁軍突騎,已經成了魚腩部隊。
當然都末年了,不僅突騎,其他部隊也不行了。
王朗就曾噴過北軍五校,說“或商賈惰遊子弟,或農野謹鈍之人”,“不講戎陣”,“名實不副,難以備急”。
意思是說,北軍要麼是商人油滑子弟,要麼是謹小慎微、老實巴交的農民,戰鬥力不行。
王朝末年的難題,無解。
親,本章已完,祝您閱讀愉快!^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