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可加食邑三百戶。”趙光逢回道。
邵樹德沉吟了下,問道:“會不會賞賜過少了?”
“大王。國朝太宗即位,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食封1300戶,張公謹、侯君集食封1000戶,秦瓊食封700戶。折令公食封5300戶,古來少之。”趙光逢回道。
這裡說的是“實封”、“真食”,不是理論數字。比如秦瓊是國公,理論上該有三千戶食封,但他實際上只有七百戶“真食”。到他兒子秦懷道襲爵時,只是個歷城縣公。
程咬金是國公,兒子襲爵國公,第三代則是郡公。
倒不是國朝吝嗇,北朝以來差不多都這樣,一代代減爵位和食封——其實爵位是面子,食邑的多寡才是裡子。
此時的文臣武將已經習慣了這種無法躺平的封爵體系。出征立戰功了,就加食封,如果沒有立功,那麼代代遞減,只能說有利有弊。
壞處是賞賜不夠豐厚,家人後代無法躺平,好處是維持了一定的活力,給後來人立功受賞騰出了食邑空間。
邵樹德許諾元從老人三代不減食封,且給出的都是“真食”,不玩數字遊戲,已經是數百年來有數的豐厚獎賞了。
“讓李唐賓加把勁,若攻滅齊、兗,魯國公便是他的。”邵樹德說道:“齊人心中已有懼意,不要停,不要給他們喘息之機。”
“遵命。”趙光逢立刻安排。
午後時分,邵樹德在修武縣接見了衛州來使:新鄉令謝延徽。
“謝使君真是聰明人。”甫一見面,邵樹德便稱讚道。
謝氏已經交底了,他們所求不多,一個相對平靜地區的刺史之位罷了。甚至都明說了,若非夏王找上門來,他們都打算舉家避禍江南了,因為夏、晉即將爆發大戰,魏博是焦點之一,已成是非之地。
“岐州刺史一職,虛位以待。”邵樹德說道:“此地山川秀麗,寧靜非常,謝使君若願,過些時日即可上任。”
謝延徽一聽也很滿意。
岐州是大郡,戶口殷實,而且風景確實不錯,最重要的是平靜啊,最適合他們家避難了。
“多謝殿下。”謝延徽深深一揖。
“何必如此。”邵樹德扶起謝延徽,笑道:“岐州乃關西重鎮,非才高德重之輩鎮守不可。我尋來尋去,竟然尋不到得力人選。直到他人舉薦衛州謝使君,方解了數年之憂。”
雖然是客套話,但謝延徽聽著卻很舒服,因此謀劃起來也盡心竭力,只聽他說道:“殿下,衛州諸縣,並非那麼容易得手的。州城內有兵三千,黎陽有兵五千。新鄉延津關、共城縣各有兵千餘。諸縣官佐多與軍士盤根錯節,關係深厚,若不剷除這些守軍,衛州是穩不下來的。”
“嗯。”邵樹德點了點頭,這些情報他已經知曉。
衛州的駐軍,比起以前其實已經少了很多了,但還有萬餘。這些人是什麼態度,傾向於羅氏還是李氏,很難說。或許還在待價而沽,誰開出的條件好就推舉誰。
另外,他們對“受邀而來”的夏軍是什麼態度,也需要打探一下,這非常重要。
“有件事還需要謝使君做下。”邵樹德說道。
“殿下請吩咐。”謝延徽拱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