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武也喊過來。”邵樹德又補充道:“讓他到徐泗濠招討使封隱軍中當隨軍要籍。”
“罷了,三郎、四郎也叫過來吧,跟我一起辦公。”邵樹德道。
東征以來,他的心態起了些許變化,內心之中的隱憂漸漸浮起。恰好三郎勉仁今年十一歲了,四子觀誠也已經十歲,自己累就累一點,多教幾個兒子出來。
多生孩子,多培養孩子,這事他二十年前不屑一顧,認為是取禍之道,現在四十歲了,心態又變了。
人這一生,可真有意思,二十歲的你和四十歲的你,完全是兩個人。
“遵命。”陳誠應道。
“等等。”邵樹德拉住陳誠,道:“讓知言、知行、知為護衛世子南下。”
邵知言就是掃剌,奚王去諸之子。
邵知行是派往炭山的拓跋金最出色的孫子,本名拓跋狸,賜名邵知行。
邵知為是沙州人,出身索氏,是歸義軍選送過來的百名勇士中最出色的一位,賜名邵知為。
三人手下大概有兩千勇士,來自奚、室韋、党項、粟特各部,沙州索氏、陰氏、李氏等豪族出身的也有,打小習武,精於騎射,這次全派給世子承節,作為他的親軍。
老父親深知兒子稟性,怕他上陣衝殺,故給他配一些強力保鏢。
岳丈折宗本的脾氣,邵樹德還是略知一二的。即便再寶貝外孫,外孫要上陣衝殺時,他也只會是鼓勵、讚許,而不是阻止。這種邊疆豪族信奉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對勇武十分看重,指望他攔下世子,可能性不大。
“南線,我不打算增兵,給我穩住局面就行。”邵樹德說道。
“大王,克用既在棣州,或可將佑國軍再調回去。河中那邊,亦可抽調一些人馬。”陳誠建議道。
“佑國軍先退回汴州吧,定遠軍也過來。”邵樹德想了想後,說道。
佑國軍若再回南線,丁會就全程在做折返跑了。到了汴州,如果情況不對,可以沿汴水南下支援,速度會比較快。
定遠軍使王遇躺在家裡,太醫署的醫官在給他瞧病調養。邵樹德最近收到了王遇的一封信,開篇就是“去日苦多”,滿是遺憾。感動之下,他仍然保留著王遇軍使的職務,但定遠軍可能要整編掉了。
“先這麼辦吧。”邵樹德揮了揮手,道:“齊鎮戰事,交給李唐賓指揮,你也不要插手,隨我穩固鄆、齊地方人心”
“遵命。”陳誠應道。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