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txt> 第七十一章 湖南行之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一章 湖南行之二 (2 / 3)

想到此處,他也不打算在長沙逗留了,決定休息調整完畢後,就沿著湘水航道北上,前往嶽州。

******

七月二十二日,臨行之前的邵樹德召見了特地趕來述職的湖廣道轉運使李愚。

李愚是建極末上任的,年頭也不短了。與翁承贊一樣,即將升任江西道巡撫使。

能脫離湖廣,前往相對富裕的江西,對他而言,是仕途上的重要一步。

高大的漕船航行在湘水之上,順流而下,直趨洞庭。

邵樹德走出了房間,來到甲板上透透氣。

這是個陰天,還起著風,倒是驅散了不少熱氣,讓他感到非常舒服。

“聽聞李卿在過去幾年一直忙活兩樁事,一曰茶,二曰瓷,可有成效?”邵樹德問道。

轉運使並不僅僅負責賦稅徵收,事實上民政都歸其管理,故邵樹德直接發問。

“回陛下,臣在嶽州新開茶園數千畝,司農寺亦派員前來協助,已有六七年,初見成效。”李愚答道:“瓷器之事,長沙銅官窯年久失修,荒廢大半,戰亂之中又損失了大部分工匠。臣遣人遍訪鄉里,將工匠都請了回來,撥款修繕,現有窯15處、陶工千餘人。赤竹窯稍小一些,亦有九百陶工。”

湖南共有兩大瓷窯。

其一為潭州銅官窯,位於長沙縣,因當地盛產陶泥而興建。初唐年間就開始生產青瓷,中唐時逐漸發展,晚唐時趨於鼎盛。

其二為嶽州赤竹窯,位於嶽州湘陰縣,幾年前剛搬到赤竹城一帶,故得名。這個窯的歷史比較悠久,南北朝時期就有了,洞庭水匪鄧氏兄弟佔據嶽州時受到嚴重破壞,現已恢復。

其實,這兩大窯之間只相隔數十里,理論上來說位於一個窯區,使用的是同一片原材料產區,生產的產品都以青瓷為主。

李愚認真考察了江東、江西的產業,覺得湖廣較為落後。

茶葉或可搞一搞(主要位於嶽州),但不一定能競爭得過人家。於是,他把重點放到了瓷器上面,利用潭州、嶽州交界處豐富的陶泥資源,花費大代價恢復兩大窯的生產,對外銷售。

就目前而言,整體情況還算不錯。

銅官窯、赤竹窯的生產日益穩定,產品除本道消費外,每年還向南方的嶺東、嶺西二道外銷三萬餘件。

邵樹德避免直接評價李愚選擇的突破口對不對,就他自己而言,似乎也想不到更好的辦法了。更何況,願意做事的官員又如何能夠過多苛責呢?

“除茶葉、瓷器外,李卿還打算做些什麼?”邵樹德問道。

“臣請陛下遷移河北織戶南下。”李愚鄭重說道。

“哦?想多產絲絹?”

“是。”

“李卿都要離任了,值得嗎?”

“在其位謀其政。”李愚說道:“臣離開湖廣之前,所思所想,皆為百姓生計。”

“壯哉!”邵樹德讚道:“遷移河北織戶可以,但數量多不了。最多五百戶,朕可以從貝州調遣。”

“謝陛下準允。”李愚高興地說道。

別看湖廣道不小,但目前最主要的絲絹產區就位於澧、嶽、潭三州。比起北方織戶,技術水平是有點差距的。而貝州古名清河郡,清河絹又是一等絹,如果能從貝州招募織戶,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