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剛從清海軍調來平海軍,擔任副使。
軍使朱亮是陛下起家時的西城老人,已經病逝。新羅裔趙宗誨接替軍使之職,但他垂垂老矣,幹不了幾年了。
平海軍最榮耀的那把寶座,早晚是他的。
海面上波光粼粼,微有波瀾。
一艘又一艘的船隻下錨停在港灣內。
王華都從來沒想到,一個商港內的船隻,能排成軍港那般密密麻麻,那般氣勢雄渾。
變化太大了啊!
擱三十年前,絕對沒人能想到有朝一日,大夏朝能找出如此之多的船隻。
古來征戰,跨海征伐時,往往臨時伐木,建造船隻。但這種船隻所用船材未經數年時間陰乾,匆忙建造的過程中質量瑕疵也很大,故壽命很短,安全性很低。
國朝就不一樣了。
這些船不是短時間內催生出來的,而是在長達三十年的過程中,一點點擴大的。
每一艘船隻的船材都精挑細選過,建造時由船東監督,甚至共同參與制造,質量是沒有問題的,體現了此時最高等的造船水平。
是的,這些絕大多數都是民船。但民船也是可以徵用的,轉運物資、兵員,成為征戰的助力。
軍使趙宗誨帶了數十艘戰艦東行,就臨時徵發了不少民船,裝載物資、器械和食水,耀武揚威。
大夏朝的國力,確實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長著,至少海上力量是這樣沒錯。
“新羅使者走了嗎?”聽到親兵蹬蹬上來的腳步聲時,王華都問道。
“已經去了。”親兵回道。
“那就好。”王華都點了點頭。
新羅人屈服了。
趙宗誨率領的艦隊只花了幾天時間,就抵達了東萊縣外海,然後派人上岸通傳。
新羅人還是掙扎了幾天時間的,但也就到這個程度了。
或許是知道胳膊扭不過大腿,或許是真的需要大夏王師的庇護,數日後,他們終於派了一艘船隻西行,抵達登州後上岸,前往洛陽。
征服新羅,走海路比陸路快多了。
更準確地說,船隻的速度是步兵、騎兵難以企及的。
它不需要休息,晝夜都可航行,一日夜之間,數百里過去了。
這個路程,換成步兵,怕是要十天以上。即便是騎兵多攜馬匹,沿途準備草料和換乘馬匹,也得好幾天時間。更何況,騎兵的這種速度,短時間內爆發一下還可以,且要做好損失大量馬匹的準備,長時間的話,拿什麼和水師比?
王華都是陸師出身,但他現在越來越喜歡海上生活了。
乘風破浪,登陸搶灘,斬將殺敵,這就是他嚮往的生活。
只可惜,聖人不打算攻滅新羅、百濟、泰封諸國,他們沒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