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樹德擺了擺手,打斷了官員們的歌功頌德。
獠布本為舊興元鎮的特產,由生活在巴山一帶的蠻獠種桑養蠶,織造而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大夏軍賞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國以後,因為氣候的變化,北方的蠶桑業有所衰退,最先受到影響的是“北方中的北方”,即涇原、夏綏、涼州甚至幽州一帶的蠶桑業。
不是不可以種桑樹,實在是無利可圖,沒必要費這個事了。栽點普通的棗榆,收益都會更大一點。至少,棗子可以吃,榆樹可以做馬車。
但渭州、岷州一帶還頑強保留著蠶桑業,可能是本地的氣候相對好一些吧。
而這個種子,還是邵樹德種下的。
當年,他用馬匹從蜀中軍閥那裡換人口,也從山南西道發配罪人到隴右,把獠布的織造技術帶了過去。三十年下來,漸漸成了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其中的名品,甚至可以當做貢品獻給他。
又是滿滿的成就感。
我改變了渭州、岷州百姓的生活,讓他們的日子好過了——呃,請忽略這兩年。
“朕不太懂織造,僅從日常穿戴來說,渭州獠布已不輸巴南獠布,妙哉。”邵樹德摸了摸獻上來的貢品,然後交到官員們手裡,讓大家一一品鑑。
俗語云男耕女織,織這種經濟活動貫穿了整個小農經濟,佔有極大的比重。
隴右的先天條件不如河南、河北,能增加一點特色產業,是有利於維持地區間經濟平衡的。
品鑑完獠布後,渭州官員退場,階州官員上前。
邵樹德看到了擺在面前的茶葉、油橄欖,這是他點名要看的東西。
時間恰好是在午後,眾人在渭水之畔,席地而坐。
宮人們煮起了茶,邵樹德趁機拿著一枚油橄欖,仔細觀看。
他原本不知道國內油橄欖的主產地。後來詢問才知曉,竟然是在階州(今甘肅隴南)。
想想也確實,這玩意從中亞引進的,時間也不算很長,自然最可能出現在河隴地區了。
也虧得階州有自己獨特的氣候,非常適合油橄欖這種原產於地中海溫暖地區的經濟作物生長,不然引種可能又要延遲很多年。
“朕聞吐蕃時代,齊墩樹幾損失殆盡,而今不多了吧?”邵樹德放下了油橄欖,問道。
“近年稍復,尚有數千株。”階州刺史回道:“然此物以往只能入藥,用處不大,故百姓不願栽種。僅存的齊墩樹,幾成野林。”
“好好拾掇一下,多多種植。”邵樹德說道:“朕思量許久,令內務府將香皂工坊設在階州,這可是你們的一大財源,把穩了、握緊了,不要不當回事。”
階州官吏紛紛應是。
邵樹德本欲再多說兩句,想了想後,又閉上了嘴巴。
在唐代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型”中,基本是糧食加經濟作物兩種模式。
佔比最大的自然是農田(永業田)、桑園(宅園)了。
如果種不了桑,那就改為果樹。比如大西北一帶,果子的產量就非常高,當年馬璘家的杏子、李子就聞名整個長安。
果樹之外,還有普通的樹木,比如榆樹。設在寶雞的四輪馬車工坊,就專門從農人的宅園裡收購成材。
油橄欖的作用其實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