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日,大軍撤至沙野城,這是唐玄宗時的嶲州理所。
鄭仁旻特地去了附近的景淨寺,著所有僧侶為北略死難將士做法事。
這是趙善政出的主意。
段義宗已經不怎麼說話了,且已經請辭過一次,被鄭仁旻駁回。
趙善政還十分活躍,不斷給鄭仁旻出主意。鄭仁旻心亂如麻,難得有人給他參謀,自然從善如流。
二十七日,因聽聞夏人已大舉渡河,斷後留守望星關、清溪關的殘兵相繼被擊敗,大長和國君臣匆忙南下,花了四天時間抵達陽蓬嶺。
趙善政又出主意,遣使至夏境,言驃信願自去尊號,奉表稱臣,並獻上財貨、女子若干,請為修好。
鄭仁旻有些猶豫。
但趙善政說得也很有道理:值此新敗之際,最大的危險在內而不在外。夏人再兇惡,難道還會追到兩京?意思意思一番,恢復唐代宗時的嶲州邊界(陽蓬嶺南麓),就差不多了。夏人不會要驃信的命,但段氏、楊氏、高氏、董氏則有可能。
鄭仁旻深以為然,悄悄遣使北上,逆大軍而行,前去交涉。
七月初九,撤退中的殘兵抵達會川都督府(會理),看著前出相迎的楊幹貞、楊詔兄弟二人,鄭仁旻臉色很是難看。
“楊將軍一路南遁,無有音訊,元幾以為將軍已經殉國。”鄭仁旻看著跪伏於地的楊氏兄弟,差一點就要當場宣佈他的罪狀,總算還記得趙善政的叮囑,暫時隱忍了,只譏刺了兩句。
“末將不防夏賊突來援軍,大意至此,還請驃信責罰。”楊幹貞說道。
鄭仁旻神色數變,最終還是冷哼一聲,進城了。
稍稍聚攏起來的小兩萬兵馬分駐城內外,獲得了喘息之機。
“會川都督府還有多少兵?”進城安頓之後,鄭仁旻直接召來楊氏兄弟,問道。
提及此事,楊幹貞也是一臉愁容。
國中各個大族,就數他楊氏損失最大了,兩萬大軍一朝覆滅,其中部分是他從西洱河帶過來的子弟兵,部分是在會川都督府調教多年的老卒,結果全沒了,能不心痛?能不彷徨?
事實上,在鄭仁旻抵達之前,他都已經打算派弟弟回一趟西京,從老家再招募一批本部丁壯過來,以為骨幹,同時從會川都督府下轄的各縣、各部落中徵發丁壯,訓練新軍——當然,想要國中提供錢糧、器械支援。
“還有不到五千人。”楊幹貞如實回答。
鄭仁旻聽了也不好過。
雖然楊氏吃癟讓他有些高興,但衰弱成這個鳥樣,卻也不是什麼好事。
一路行來,楊幹貞幾乎已經放棄了三阜城、舊嶲州(越嶲)、沙野城、可泉縣、昆明縣等城池,甚至連陽蓬嶺都放棄了,全面退縮至會川都督府南部,打算依託經營多年的優勢堅守。
但鄭仁旻不太看好。
會川都督府的部落也是出兵大戶!十萬兵馬、數萬部落丁壯,起碼有四萬人是從這裡抽調的。而他們又是損失最慘重的,幾乎沒跑回來幾個人,不說家家戶戶帶孝吧,那也是一戰打光所有精銳,沒個二十年緩不過氣來——靠老頭子和少年郎,能守得住會川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