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二百多年了,門閥政治之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做什麼事,必須等到整體的思想轉變。
如今渤海亡國了,但亡的是大氏的國,而非他們李氏、楊氏、張氏······
「霜巖賀家,願獻地百頃,並莊客四百戶。」就在氣氛越來越沉悶的時候,原顯德府榮州刺史、現顯州司馬賀韶說道。
霜巖是盧州屬縣,今已廢入杉盧。
高善本心中一喜,道:「賀司馬義舉,定能上達天聽。」
賀韶神情複雜地看了一眼高善本,心下微嘆,嘴裡說道:「我等皆已是夏臣,以往種種,自不再作數
。今聖天子在位,寬厚仁德,任用我等為官,已是僥天之倖。應該的,應該的。」
其實,促使他做出這個決定的還是高善本擔任刺史這件事。
高氏自高句麗時代便是頂級門閥,在渤海國依然榮寵不衰,實力強勁。高善本能當上刺史,定然已經輸誠,而他這種人都屈服了,賀家這種連「右姓」都不算的家族,又堅持個什麼勁?
「賀司馬深明大義,果然不凡。下直後,得找你喝幾杯。」李從珂的右手離開了刀柄,笑道。
「求之不得。」賀韶亦笑道。
「其實,諸位可知聖人正在謀劃科舉分榜?」高善本突然說道。
「何為科舉分榜?」賀韶問道。
「譬如咱們渤海舊地士人若想考學,因為種種原因很可能考不過文風較盛的關西、河南。」高善本解釋道:「但如果為遼東單獨劃一個榜,定下規額,那麼不管怎麼考,每年都會有一定數量的遼東士人高中,豈不大善?」
賀韶心中一動,這確實是大好事一樁。
其他人聽聞,情緒彷彿一下子被點燃了,嗡嗡聲四起。高善本重重咳嗽了兩聲,道:「諸位,聖人心胸寬廣,將天下視為一家,有前唐太宗之風範。渤海是小國,戶口不過百餘萬,最多編得十州,而天下還有三百餘州,孰大孰小,孰輕孰重,諸位都是聰明人,不消我多說。」
高善本其實已經說得很多,也說得很明白了。
渤海只是天下一隅。一隅之外,還有更廣闊的世界。天子給你們考學名額,讓你們可以透過科舉這條門路到中原去做官。如果經營得法,焉知不能讓家族從渤海走向整個天下,攫取更大的利益?
「前唐宰相劉崇龜,其先匈奴人。白敏中,龜茲人。羅劭權,吐火羅人。畢誠、曹確,其先皆粟特人。」高善本又道:「大夏與前唐無異,心胸之寬廣,甚至猶有過之,我等相貌皆類中華,不比龜茲、粟特、吐火羅之輩更容易求得上進?」
劉崇龜、白敏中、羅劭權、畢誠、曹確等人,祖上蕃人出身,都當過前唐宰相,且還是安史之亂後出任的宰相,已經說明一切。
渤海人就長相而言,「更類中華」,確實比他們優勢更大。
「高公言之有理。」賀韶嘆道:「聽聞唐德宗時有宰相姜公輔,便是安南愛州人,天朝之胸襟,確實無人能及。」
其實吧,姜公輔祖籍天水,但這事就沒必要細說了。「你們呢?」高善本又把目光投向其他官員。
「金德文氏,願獻地三十頃、莊客百五十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