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繡娘不知道大安縣有多少府兵,但確實有,她甚至還見過。
數百名操著外地口音的軍士,分散到各個村落間,麻木地接受了歸屬於他們的田宅、果園和少量牲畜,在折衝府的兵冊上留了名。
他們不會種地,大夥都看出來了。
官府幫他們僱了一些蕃人,但數量太少。於是有人開始逃跑,不過很快被抓了回來,下場不知道,但應該
不會好。
這麼好的世道還要跑,辜負了官家的一片苦心,縱是死了也活該。
太陽漸漸落山。劉繡娘收拾好了東西,提起馬紮,回家做飯去了。
******
「這般景色,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司馬鄴下了馬,掬起一捧水,洗了把臉,感慨道。
他也是老人了,孟州溫縣人,現任關北道轉運使。
早些年間,他在王卞的華州幕府任判官。
邵樹德進取河南的時候,設邵州,司馬鄴轉任邵州別駕兼館驛巡官。
乾寧三年(896),升任河南府少尹。
大夏建國之後,調任關北道轉運使。
司馬鄴是專業官僚。幹一行愛一行,到某地任職,就把屁股坐到某地。比如朝廷與關北道談賦稅分割的事情,就談了很久,也沒理出一個頭緒來。直到這會戰爭動員,這件事就無限期擱置了,畢竟戰爭期間談這事不合適。
「司馬漕司該多出來走,其實這大漠景象,也挺有意思。」說話的是關北道都指揮使氏叔琮。
作為梁軍降人,他能當上這個職務,不得不說是一場造化。但很多人不清楚這場造化是咋來的,很是納悶。這小子在朱全忠帳下的排名也不靠前啊,怎麼就被聖人看中了,當上了都指揮使,管理全道州兵。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禁軍大將多多少少看不起州兵,也不太願意來管理州兵。缺乏競爭,或許是氏叔琮上位的重要原因。
氏叔琮對這個職務非常珍惜。
沒有賦閒過的人不知道歇下來的痛苦。平頭百姓就盼著閒一些,輕鬆一些,但他們這種當過大將的人,平時前呼後擁,門庭若市,風光無比。可一旦賦閒在家、門可羅雀的時候,不知道有多痛苦。這種心理、地位上的落差,一般人很難接受得了。
因此,氏叔琮在過去一年多時間內,總體而言是非常賣力的。
他幾乎每個月都要跑一個州,然後蹲在那裡,狠狠操練軍士,提高其技戰術水平。
關北承平多年,曾經的州兵骨幹被陸陸續續抽調走,剩下的人不說歪瓜裂棗吧,水平確實不咋地。氏叔琮上任後進行了大力整頓,他沒有一點降將的那種小心翼翼,不合格計程車兵滾出州兵隊伍,不稱職的軍官或貶或裁,並大力提拔有能力的新銳軍將,將全道三萬州兵的風氣狠狠扭轉了一番。
當然,他這麼做也是有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