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極二年二月二十二日,邵樹德剛剛參觀完了上陽宮永壽、椒房二殿。
這兩個殿室正在進行最後的裝修及景觀修復。它們的完工,標誌著在花費了將近五年時光之後,整個上陽宮城終於徹底完工了。
修宮殿要趁早!這是邵樹德一直以來的想法。
年輕時曾有過疑惑,為何一個王朝剛開國時,百廢俱興,人口凋零,卻還能修建起規模龐大的宮殿。而等到王朝盛時,修修補補就動輒掏空國家積蓄,幾乎就是反常識的。
原因無他,成本問題。
開國百年之後,權貴的產業深入社會各個角落。你用他們提供的材料,給不給錢?你用他們控制的車船運輸物資,給不給錢?私人別院的山嶺之上,巨木繁多,但卻不能砍,只能捨近求遠,去南方極遠之地砍伐,然後花費大代價運回來。
老百姓也不能隨意徵發了。
每年的徭役天數都是固定的,超期服役要給錢,這個開支是非常恐怖的。
驅使俘虜開山鑿石,為此累死大批人,在和平年代也是不可想象的,甚至難以做到的,因為你壓根就沒那麼多俘虜。
所以,修宮殿要趁早,遲則成本暴增,沒有勞動力和資源紅利了。
「這些魏人還老實麼?」出了椒房殿,邵樹德又去了正在夯土、拉磚的城牆建設工地上,問道。
「陛下,上陽城這邊有四千餘魏博俘兵,並不算太老實。不過多花些力氣管管,還是願意幹活的。」封渭回答道。
「都是些什麼人?」
「主要是州縣兵和土團鄉夫。」
「紫薇城那邊有多少人?」
「不下八千。」
邵樹德點了點頭。
各磚瓦輪窯場、伐木場還有大量俘虜,以前主要是淮人,後來多了些山南西道俘兵和草原胡虜,最近魏博奴工激增,已經佔到了多數。
其實算算各軍報上來的俘斬數目以及各處的魏博籍奴工數量,就知道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八萬。羅紹威前後動員起來的兵士數目,其實相當驚人了,十幾萬是有的。
「給他們點盼頭吧。」邵樹德說道:「以五年為期,幹滿了就放人,落籍直隸道。,
「遵命。」封渭應道。
其實最早的淮人俘虜,基本上也在去年那一波大赦中放掉了,落籍江漢。人數不多,大概三五千的樣子。長期的苦力生涯,不但死了很多人,活下來的身體也大不如前,或多或少都有點問題。
更可怕的是心理狀態,曾經意氣昂揚的武夫,經過採石場、磚窯場、煤礦、沙場的多年摧殘,已經變成了唯諾諾、膽小怕事的老實人,著實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