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渤海水網密佈、土地肥沃,主種稻米,亦有豆、麥、稷、黍等作物,還可牧馬、狩獵、捕魚、採集,遠近皆稱。”烏炤度回道。
他越是驕傲地介紹渤海國的農業成就,邵樹德越是感興趣。
“渤海亦能種稻?”邵樹德驚訝道。
他印象中,東北能種植水稻,是清末越界過去的朝鮮農民培育出來的,怎麼這會也能種了?難道是氣溫高?
“殿下,渤海產糧,七八成為稻米。豈不聞‘盧城之稻’?”烏炤度說道:“《周禮》有言:‘東北曰幽州,谷宜三種’,即稷、黍、稻也。”
盧城稻是渤海國特產,聽聞口感很好,不過很少賣來中原,僅作為貢品送來過。
《周禮》中提到的幽州,應該是包含遼東部分地區的,但多半僅限南部,即遼寧一帶。稷是高粱,黍是糜子。也就是說,很早以前至少遼寧就大量種植水稻了,這重新整理了邵樹德的認知。
渤海國的主要水稻種植區,在忽汗水、率賓水、湄沱湖流域。也就是說,牡丹江、綏芬河、興凱湖一帶是渤海國的農業重鎮,腹心地帶,也是最富饒的地方。
“這麼說,上京、東平、率賓三府便是貴國的財賦之源了?”邵樹德顯然是做過功課的,知道大概的地理位置。
事情確實超出了他的認知,驚訝一個接著一個。同時也有些無奈,國朝就沒深入研究過渤海國,對其內情所知有限。
邵樹德原以為渤海國的精華地帶在遼寧,現在發現,居然在牡丹江、興凱湖一帶,這才是其核心位置。不然的話,也不會於天寶末遷都上京了。
“正是。”烏炤度回道:“敝國初年,便定下了專力北進的大略。經過數代人征討,東北諸夷畏臣之。”
烏炤度這話說得過於簡略了。事實上渤海國一開始還是想南下的,但南邊有大唐、新羅,實力很強,非常不便。於是北上征討黑水靺鞨,拓地千里。
黑水靺鞨便是女真的前身,被渤海國打成狗了。而高句麗時代,他們也被高句麗嚴厲鎮壓,日子過得十分悽慘。於是遣使至大唐,表示臣服,想借助大唐的力量夾擊渤海國。
不過靺鞨諸部很快被渤海數萬大軍給征服了,此事便沒了下文。
這時候的女真,戰力羸弱,大唐、渤海、高句麗派出一支偏師,都能隨意征服,其實沒有任何能打的跡象。或許真實原因不是女真能打,而是他崛起時遇到的對手不能打。
“貴國與契丹的戰事,我已聽聞。”楊弘殷將煮好的茶端了上來,邵樹德請烏炤度、高元固二人品嚐,又問道:“契丹愈發張狂,我必不能容之。可渤海遙遠,聯絡一次都不容易,如之奈何。”
終於說到點子上了!烏炤度心中激動,立刻起身說道:“殿下,其實不遠,從登州出海,三日即可抵達敝國。”
邵樹德不置可否,問道:“安東府故地,如今在誰手中?”
安史之亂後,以平盧軍渡海南下至淄青為標誌,唐廷勢力全面撤走遼東。面對如此優越的無主之地,周邊各政權、部落自然十分覬覦。而在多方較勁之中,渤海國顯然佔了上風。
德宗朝短暫中興,曾於漢襄平城重置安東都護府,都護是“高句麗廢王高藏之子連”。高連之子高震也曾擔任過都護。
但這只是遼西,遼東卻已為渤海所據,漢四郡故地則為新羅所據。